元旦 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辛棄疾詞《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陽曆四月五日是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裡,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 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綵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張將“中國的情人節”定為“七夕”。 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佈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風俗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一人。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元旦 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辛棄疾詞《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陽曆四月五日是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裡,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 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綵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張將“中國的情人節”定為“七夕”。 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佈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風俗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一人。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