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園林郎中

    人為知己者榮,女為悅己者容。

    正常的事情,人一生有個知己挺好。我感覺他們挺好,為自己活著。就是這樣才流傳這麼久。

  • 2 # 沒用的貓

    唉,這兩個老頭,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們才好,奇葩中的奇葩。如果說他們真的價值就是為民眾省了糧食。

    看到這如果你已經想噴了,那請出門任意轉,千萬免開尊口,因為我不喜歡吵架,特別是和思想不在同一緯度上的人吵架。

    伯夷叔齊唯一的社會價值,對於古代統治者而言就是忠,而且是愚忠,不分好壞的毫無作為的忠誠。如果這樣的忠,都可以被宣揚的如此光輝燦爛,那麼一定是這種忠“被需要”。被誰需要呢?很簡單,被那些想讓天下人都變成愚忠者的統治階級。

    真正有價值的人生,不是堅持什麼理想無為老去,而是踏踏實實把堅持的理想在現實中體現,不論這種體現是何等的高貴或低賤,龐大或渺小,只要你做了就好,千萬別弄的什麼都不做,因為什麼都不做,就是在把你所堅持的理想拉入糞池,即使理想是黃金,依舊臭不可聞。

  • 3 # 微史春秋

    伯夷叔齊有兩件事留名於世,一是他們兄弟二人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是令人尊敬的美德,二是武王伐紂後,他們兄弟二人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尤其是是第二件事在古代被視為抱節守志的典範的。

    有人是說他們不食周粟是愚忠,這是狹隘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他們的選擇都要令人敬佩的一面。

    在儒家眼中,他們的行為自然是備受尊敬的,但是也不能把他們的行為視為君臣綱常的那一套。

    比如,孔子就曾評價過他們的行為。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

    子貢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

    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

    在孔子眼中,原伯夷叔齊的行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你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你對社會作了什麼,在後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

    後來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工具,用倫理綱常將伯夷叔齊樹立為典範,則是偏了。

    伯夷叔齊的價值在於他們是以身殉道,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他們堅持自己的信仰。

    韓愈在《伯夷頌》 說“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通道篤而自知明者也。”

    從這個角度,伯夷叔齊是絕對的“義士”,是堅定通道者,所以他們在中國、北韓、日本、越南等過都是歷代讚譽歌頌的人物。

    伯夷叔齊兩人表現出的另一個價值是氣節。

    他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精神才是最寶貴的。

    後人採用這個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

    他們的選擇對炎黃子孫形成高尚的氣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元人勸降文天祥時說:“國己亡矣,殺身以尚,誰復書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凱問書與不書?”並詠詩抒懷“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他們的氣節正是人要宣傳的“正能量”,而且也的確起到很大的教育意義,歷代守節不屈者很多,變節者都被釘在恥辱柱上。

    就如韓愈所說“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開車就要跑高速有什麼注意事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