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丟失荊州為由,興師伐吳。戰爭初期,蜀漢軍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孫權求和不能,遂委任陸遜為將,抵禦劉備。結果,“無名小卒”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先是阻擋了劉備強勁的攻勢,又在章武二年(222年)於夷陵一帶“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蜀漢軍隊。夷陵之戰,“無名小卒”陸遜一戰成名,而劉備慘敗,蜀漢元氣大傷。潰逃至白帝城的劉備於223年將諸葛亮與皇子劉禪等從成都招至身邊,草草安排託孤之事,中道崩殂。非常奇怪,為何劉備在歷時一年的夷陵之戰中不把諸葛亮帶在身邊,直到慘敗臨死才想起諸葛亮?而堅持蜀吳聯盟的諸葛亮為何對劉備的行為不加勸阻,甚至“一言不發”?我們就來看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1、諸葛亮有更重要的角色。“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諸葛亮留給人們的傳統印象,但事實上,其政治才能要比軍事才能突出許多。從諸葛亮出山至劉備興師伐吳的這一段時間內,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的角色,基本是負責政治的,再具體一點,是“搞後勤”的,而且搞得有聲有色。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擊敗劉璋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留在成都。諸葛亮留在成都幹嘛呢?“足食足兵”。而劉備東征孫權,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供給。諸葛亮在這一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才幹,其地位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而劉備帳下沒有比諸葛亮更適合的人選。2、劉備也不差。那麼,劉備伐吳就不需要在身邊帶個軍師麼?在當時的劉備看來,以他久經沙場的豐富經驗,完全可以應付對面的書生陸遜。雖然劉備屢戰屢敗,但在當時,對手其軍事才能還是有所稱讚的。陸遜就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魏國也同樣認為“始,國家以蜀中唯有劉備,劉備既死,歲數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即便幾乎全軍覆沒的劉備也對孫權有威懾“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劉備在初期的表現是值得稱道的。比如,他水陸並進,初期進展順利。再比如,他派遣馬良深入荊州南部“安慰五?蠻夷,鹹相率響應”,戰略眼光獨特。可是,被陸遜拖進消耗戰中後,劉備屢戰屢敗的特點就顯現出來了,兩招成為致命敗筆:一是分兵連營。曹丕曾說,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怎麼能蠢到七百里連營呢?二是舍船就步,失去了水陸並進的優勢,最終被陸遜擊敗。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諸葛亮是蜀吳聯盟的堅定執行者,那麼劉備伐吳,身為肱骨之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加勸阻,甚至“一言不發”呢?從劉備打敗劉璋到稱漢中王這段時期內,劉備最信任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在攻取益州、漢中出謀劃策,表現出色,立下汗馬功勞。諸葛亮對此的評價很高,認為只有法正能做到“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法正死後,劉備痛哭好幾天,這種待遇連關羽都不曾享受。夷陵戰敗,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還在,或許能制止劉備伐吳;即便伐吳,只要劉備帶著法正,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而劉備初期進展順利,自恃才能,自然目空一切。即便是相持階段,劉備也並無遭遇嚴重挫折,最後戰敗來得太過突然,一個搞後勤的諸葛亮如何能對主公的排兵佈陣指手畫腳呢?所以諸葛亮說了也沒用,還不如搞好本職工作,“一言不發”。最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潰逃至白帝城,數月之後病重,將諸葛亮與劉禪等皇子從成都招至身邊,安排託孤之事。諸葛亮開府治事,從幕後走到了臺前,開啟了人生的巔峰歲月。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丟失荊州為由,興師伐吳。戰爭初期,蜀漢軍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孫權求和不能,遂委任陸遜為將,抵禦劉備。結果,“無名小卒”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先是阻擋了劉備強勁的攻勢,又在章武二年(222年)於夷陵一帶“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蜀漢軍隊。夷陵之戰,“無名小卒”陸遜一戰成名,而劉備慘敗,蜀漢元氣大傷。潰逃至白帝城的劉備於223年將諸葛亮與皇子劉禪等從成都招至身邊,草草安排託孤之事,中道崩殂。非常奇怪,為何劉備在歷時一年的夷陵之戰中不把諸葛亮帶在身邊,直到慘敗臨死才想起諸葛亮?而堅持蜀吳聯盟的諸葛亮為何對劉備的行為不加勸阻,甚至“一言不發”?我們就來看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1、諸葛亮有更重要的角色。“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諸葛亮留給人們的傳統印象,但事實上,其政治才能要比軍事才能突出許多。從諸葛亮出山至劉備興師伐吳的這一段時間內,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的角色,基本是負責政治的,再具體一點,是“搞後勤”的,而且搞得有聲有色。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擊敗劉璋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外出作戰,諸葛亮留在成都。諸葛亮留在成都幹嘛呢?“足食足兵”。而劉備東征孫權,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供給。諸葛亮在這一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才幹,其地位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而劉備帳下沒有比諸葛亮更適合的人選。2、劉備也不差。那麼,劉備伐吳就不需要在身邊帶個軍師麼?在當時的劉備看來,以他久經沙場的豐富經驗,完全可以應付對面的書生陸遜。雖然劉備屢戰屢敗,但在當時,對手其軍事才能還是有所稱讚的。陸遜就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魏國也同樣認為“始,國家以蜀中唯有劉備,劉備既死,歲數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即便幾乎全軍覆沒的劉備也對孫權有威懾“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劉備在初期的表現是值得稱道的。比如,他水陸並進,初期進展順利。再比如,他派遣馬良深入荊州南部“安慰五?蠻夷,鹹相率響應”,戰略眼光獨特。可是,被陸遜拖進消耗戰中後,劉備屢戰屢敗的特點就顯現出來了,兩招成為致命敗筆:一是分兵連營。曹丕曾說,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怎麼能蠢到七百里連營呢?二是舍船就步,失去了水陸並進的優勢,最終被陸遜擊敗。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諸葛亮是蜀吳聯盟的堅定執行者,那麼劉備伐吳,身為肱骨之臣的諸葛亮為何不加勸阻,甚至“一言不發”呢?從劉備打敗劉璋到稱漢中王這段時期內,劉備最信任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在攻取益州、漢中出謀劃策,表現出色,立下汗馬功勞。諸葛亮對此的評價很高,認為只有法正能做到“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法正死後,劉備痛哭好幾天,這種待遇連關羽都不曾享受。夷陵戰敗,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還在,或許能制止劉備伐吳;即便伐吳,只要劉備帶著法正,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而劉備初期進展順利,自恃才能,自然目空一切。即便是相持階段,劉備也並無遭遇嚴重挫折,最後戰敗來得太過突然,一個搞後勤的諸葛亮如何能對主公的排兵佈陣指手畫腳呢?所以諸葛亮說了也沒用,還不如搞好本職工作,“一言不發”。最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潰逃至白帝城,數月之後病重,將諸葛亮與劉禪等皇子從成都招至身邊,安排託孤之事。諸葛亮開府治事,從幕後走到了臺前,開啟了人生的巔峰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