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長久,何況人的那點力量.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得到道;從事於德的人得到德;從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得到不道不德的人,不道不德也樂於得到他.為人誠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賞析:飄風指龍捲風,終朝意思是早晚一天的時間。龍捲風來去匆匆,一般從開始到結束,只有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暴風驟雨雖然來勢兇猛,卻不能超過一天,接下來必然就消失了。老子指出,這種自然現象雖天地所為,但不會長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況於人呢?這段話說明,人類的實踐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要看清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進行為,否則既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還會遭到報應。比如學習、工作等,都是這個道理,不要指望一朝一夕之功,要長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誠心,又要有恆心。為人處世也是這樣,所有的激進行為都是背道而馳的。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決不是一廂情願就能實現的。暴風驟雨式的形式主義,必然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擴充套件資料:《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意思是: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長久,何況人的那點力量.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得到道;從事於德的人得到德;從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得到不道不德的人,不道不德也樂於得到他.為人誠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賞析:飄風指龍捲風,終朝意思是早晚一天的時間。龍捲風來去匆匆,一般從開始到結束,只有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暴風驟雨雖然來勢兇猛,卻不能超過一天,接下來必然就消失了。老子指出,這種自然現象雖天地所為,但不會長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況於人呢?這段話說明,人類的實踐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要看清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進行為,否則既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還會遭到報應。比如學習、工作等,都是這個道理,不要指望一朝一夕之功,要長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誠心,又要有恆心。為人處世也是這樣,所有的激進行為都是背道而馳的。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決不是一廂情願就能實現的。暴風驟雨式的形式主義,必然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擴充套件資料:《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