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第二段賞析:
歷敘朝廷多次徵召,優禮有加,都由於“劉病日篤”而有著“報國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埋下伏線。“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更有對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詞隱喻作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因而茁壯成長。
武帝擔心作者以事奉祖母為藉口,實在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奉聖朝”,臣僕稱君之詞,“沐浴清化”,臣僕無比感激新朝的話,稱呼和感激都能使晉武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寵臣對君主說話,因而心絃為之一弛。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又作為一個過渡引導到“陳情”上來,以下具體地陳述“沐浴清化”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為“孝廉”,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為“秀才”,這是稱才,但是“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辭不赴命”乍一看來並非“沐浴清化”,其實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為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並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順和與事有原則和有才幹,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言到行成。
由於是地方官吏,又由於是以前的事,只用“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簡單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實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武帝“特下”詔書,而且要作者做特別親信的宮廷侍衛之長;不久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面對最高統治者一再提拔,作為降臣的李密越發不能簡單從事了,於是“具以表聞”。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辭不就職”,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
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這樣誠懇,武帝當然會心平氣和了。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並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手段:“詔書切峻,責臣逋
慢。”“切”,“峻”,“責”,“逋”,“慢”,都準確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郡縣風馳電掣地執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臨門”,是“急於星火”,先後六個四字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這與上文所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成為鮮明的對照。
“臣欲奉詔賓士”的“賓士”用得絕妙,它有力地顯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為皇家奔走效勞的焦急心情,“劉病日篤”的“日”字又準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為時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應用了二難推理:“欲奉命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循私情,則告訴不許”。二難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合起來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兩個,結論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說,“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對作者的某些疑慮。其實呢,辯證地看,這裡的根本觀點是“先徇私情,後報國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當地提出“願乞終養”,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難,這裡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與事為文的高超所在。怎樣進一步說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而把讀者引向下面的關鍵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陳情表》第二段賞析:
歷敘朝廷多次徵召,優禮有加,都由於“劉病日篤”而有著“報國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埋下伏線。“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更有對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詞隱喻作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因而茁壯成長。
武帝擔心作者以事奉祖母為藉口,實在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奉聖朝”,臣僕稱君之詞,“沐浴清化”,臣僕無比感激新朝的話,稱呼和感激都能使晉武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寵臣對君主說話,因而心絃為之一弛。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又作為一個過渡引導到“陳情”上來,以下具體地陳述“沐浴清化”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為“孝廉”,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為“秀才”,這是稱才,但是“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辭不赴命”乍一看來並非“沐浴清化”,其實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為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並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順和與事有原則和有才幹,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言到行成。
由於是地方官吏,又由於是以前的事,只用“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簡單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實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武帝“特下”詔書,而且要作者做特別親信的宮廷侍衛之長;不久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面對最高統治者一再提拔,作為降臣的李密越發不能簡單從事了,於是“具以表聞”。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辭不就職”,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
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這樣誠懇,武帝當然會心平氣和了。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並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手段:“詔書切峻,責臣逋
慢。”“切”,“峻”,“責”,“逋”,“慢”,都準確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郡縣風馳電掣地執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臨門”,是“急於星火”,先後六個四字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這與上文所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成為鮮明的對照。
“臣欲奉詔賓士”的“賓士”用得絕妙,它有力地顯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為皇家奔走效勞的焦急心情,“劉病日篤”的“日”字又準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為時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應用了二難推理:“欲奉命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循私情,則告訴不許”。二難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合起來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兩個,結論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說,“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對作者的某些疑慮。其實呢,辯證地看,這裡的根本觀點是“先徇私情,後報國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當地提出“願乞終養”,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難,這裡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與事為文的高超所在。怎樣進一步說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而把讀者引向下面的關鍵的即是高潮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