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毛球教學

    1.15米的發球新規,將在3月份即將開戰的德國公開賽中首次開始。

    發球新規,對身高不是特別高大的球員沒有什麼影響,但是諸如諶龍(1.88m)、李俊慧(1.95米)這些身體高大的球員,將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

    面對新規,國羽主要透過2方面去適應:

    1、加強練習,適應發球高度

    發球時使用發球高度測量裝置,檢測發球的高度是否超出規定。為了保證觀察結果的正確性,男雙教練張軍還拿出手機,放在裝置1.15米高的後方,拍攝隊員發球的全過程,並透過影片回放的方式和隊員探討。

    2、從思想上接受新規

    有意見歸有意見,但世界羽聯的規定不得不執行。國家隊教練組也向運動員們傳遞了這樣的思想:首先在心理上不要太糾結它,不要覺得對於身高不同的隊員存在公平不公平的情況,這樣的糾結沒有意義。既然規定已經出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去適應它,這才是最重要的。

  • 2 # 有馬體育

    從世界羽聯在去年宣佈今年三月份在各項賽事試行新的發球規則以來,各種聲音就層出不窮。以前沒有一個明確的高度,是以運動員的腰和發球裁判的視覺人為判定是否發球違例,因此在比賽中經常會看到球員和裁判比劃自己腰的位置,為自己申辯。有的時候運動員確實發球手和拍架的過高被判罰正常,但是另外一種情況是由於所處的位置不同,和判罰的人有關,難免會對判罰結果形成一致,因此出臺了1.15米高度的新規。給一個客觀的高度來平息一些爭議的聲音。

    然而當新規出臺後,運動員在不得不遵守的同時,也面臨一些難題。這簡直就是高海拔運動員的噩夢。對於像安賽龍、劉雨辰、李俊慧這種一九幾高度的球員來說,以1.15米的高度作為判罰違例的標準對他們來說難度太大了。要麼動作到位了,不習慣較低的出球點,導致發球沒有過發球線。要麼直接直接超線。教練員在一旁一邊看著球員發球後,球掉落的位置。一邊要求運動員的擊球動作同時保持和運動員的交流確保發球保質保格。

    儘管教練員對此仍然存在異議,認為發球高度測量裝置對於球員發球的檢測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但仍然要正視它。想辦法去適應,去調整,同時不要糾結。包括諶龍、劉成在內國家隊運動員都在積極的適應這條新規,從實際效果來看還需要繼續加強和進一步完善,畢竟185+的運動員光腿長也差不多是這個高度,這也難怪安賽龍為表達對這一規則不滿,在訓練時蹲著發球。當然這項新規對於身高較矮的運動員是一個不小的優勢。日本女單雙姝奧原希望、山口茜可以往上抬抬,這樣對於控球無疑是有利的。

    至於國羽適應1.15米新規的效果,在德公開賽我們就能看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