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在戒,定,慧三學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意為到彼岸.度河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到達彼岸。學佛的人,由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
煩惱
中流,到達涅盤寂靜的彼岸。在這裡,六波羅蜜就是舟筏,可度菩薩行者到達彼岸。六波羅蜜的內容如下:
檀波羅蜜 佈施可度慳貪
屍羅波羅蜜 持戒可度毀犯
提羼波羅蜜 忍辱可度瞋恨
?忱嬉廾?精進可度懈怠
禪那波羅蜜 禪那可度散亂
般若波羅蜜 智慧可度愚痴
六波羅蜜的內容再詳述如下:
一,佈施度:佈施就是施捨,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之分,以己資財隨方施與的,叫財施;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曰法施;求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佈施不難,難於達到三輪體空境界,即無佈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金剛經稱:“菩薩於法,應無所在,行於佈施。”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佈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語屍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但行大乘菩薩道,不僅是消極的止惡,更應積極的為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持戒而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學佛者持五戒,出家沙彌持十戒,比丘特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特三百四十八戒。以其身分不同,所持戒相亦異。唯有行菩薩道者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出家在家。
三,忍辱度:忍辱所以度瞋恨,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其他諸境亦較易忍受。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所給予的辱,同時要忍自己所處的境。要於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鄙卑之念不生;要於富貴得意之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之常境中,忍令遷隨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飢渴寒熱創痛諸境,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頭佔據一方位置了。
四,精進度:精進所以度懈怠。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前曰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念令速生,已生之善念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以求明心見性,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五,禪定度:禪定梵語禪那,義為靜慮,在於度散亂,略言之,是在於依心攝境,使心力集中,而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我人之六根上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俱足而不佈施,便不能攝化眾生.佈施而不修三學,祗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忍辱,難調瞋恚之心;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也就是萬行了。
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在戒,定,慧三學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意為到彼岸.度河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到達彼岸。學佛的人,由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
煩惱
中流,到達涅盤寂靜的彼岸。在這裡,六波羅蜜就是舟筏,可度菩薩行者到達彼岸。六波羅蜜的內容如下:
檀波羅蜜 佈施可度慳貪
屍羅波羅蜜 持戒可度毀犯
提羼波羅蜜 忍辱可度瞋恨
?忱嬉廾?精進可度懈怠
禪那波羅蜜 禪那可度散亂
般若波羅蜜 智慧可度愚痴
六波羅蜜的內容再詳述如下:
一,佈施度:佈施就是施捨,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之分,以己資財隨方施與的,叫財施;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曰法施;求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佈施不難,難於達到三輪體空境界,即無佈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金剛經稱:“菩薩於法,應無所在,行於佈施。”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佈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語屍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但行大乘菩薩道,不僅是消極的止惡,更應積極的為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持戒而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學佛者持五戒,出家沙彌持十戒,比丘特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特三百四十八戒。以其身分不同,所持戒相亦異。唯有行菩薩道者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出家在家。
三,忍辱度:忍辱所以度瞋恨,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其他諸境亦較易忍受。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所給予的辱,同時要忍自己所處的境。要於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鄙卑之念不生;要於富貴得意之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之常境中,忍令遷隨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飢渴寒熱創痛諸境,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頭佔據一方位置了。
四,精進度:精進所以度懈怠。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前曰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念令速生,已生之善念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以求明心見性,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五,禪定度:禪定梵語禪那,義為靜慮,在於度散亂,略言之,是在於依心攝境,使心力集中,而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我人之六根上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俱足而不佈施,便不能攝化眾生.佈施而不修三學,祗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忍辱,難調瞋恚之心;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也就是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