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惜5

    對於心靜自然涼,我是這麼理解的:

    道家有一句話:致虛極,守靜篤。也許和心靜自然涼同屬一類的說法。

    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的《庭訓格言》,內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普遍運用到這句話的來歷。大意是說只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還提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可是我們再追溯遠一點,道德經的“致虛極,守靜篤”也是告訴我們,人要心靜。才不會受外界干擾,誘惑。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生根。我們要找到根本,要找到生未生時的虛清狀態。

    不受外界影響,一定可以安靜的做自己,天氣的炎熱也許微風一縷,也可以滿足。樹下廕庇之處也可以抵禦烈日當空。

    要求不高一切都容易滿足,所以最好的解暑方法,心靜自然涼。

  • 2 # 一休勿語

    心靜了,情緒平穩,交感、付交感神經不興奮,不會產生多餘的焦慮、煩躁情緒,因此不會增加熱量產出,所以就涼了!!

  • 3 # L大叔說心理

    因我們都有一顆很躁動的心,都會被這隻猴子鬧得心煩意亂,特別是在夏天,熱得自己很煩躁,越煩躁越熱,比如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名稱叫做自我暗示,你不停的在反覆告訴自己好熱啊,我熱死了,心好煩啊,就會越來越熱,這時候就需要去安撫那隻猴子,就要去安撫自己得內心。

    所以佛教和道教也就講到心靜自然涼,當然他們就是打坐唸經分散注意力把心慢慢靜下,心裡不在煩躁,不在躁動自然就會涼下來,畢竟熱到心情煩躁激動時,也會加快自己血液迴圈,自然也就熱了

  • 4 # 心智之道

    ‘“心靜自然涼”,從淺的方面來說,就是心能夠影響自己身體的狀態。如心緒煩躁時,就會引起呼吸急促,血液迴圈加快,身體發熱;相反,如果內心寧靜,則呼吸平穩,血液迴圈舒緩,身體安適,如處涼室。如果一個人心情長期保持舒暢,就會神采奕奕,面色光澤;相反,如果長期心情憂鬱,則面色灰暗,兩眼無光。在心理學中也講到了心理問題軀體化,就是說明心緒不好會影響身體健康,而瑜伽中的冥想則是利用良性暗示(心境)來改善身心狀況。

    從更深的角度來說,心是一切的造作者。也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具體來說,六道的一切景象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出來的。如地獄寬廣無垠、熊熊燃燒的燒鐵地和一切武器乃至懲罰的地獄兵卒,都是由猛厲嗔恨噁心所造;惡鬼所見到的淒涼景象,如枯樹、膿血等,乃至自己的身體頭大如甕、喉細如針、身如山大、腿如葦杆,皆由貪心所造;而旁生的愚昧蠢笨,都是由愚痴心所造;欲界人天善果都是有行持五戒十善之心所造;色界、無色界之果也是由不動禪心所造。

    舉例說明:如在漢地以前有一位禪師,是修水瑜伽的,一天他的小弟子去找師父,沒有見到師父,但是看到了一塘水,他就順手往水塘裡扔了一顆石子,然後就轉身走了。師父出定後就感到身體不適,就去問的他的小弟子:“你今天看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弟子如實做了稟報,師父就告訴小弟子第二天再來看,如果看到水的時候,就把裡面的石子撿出來。第二天弟子按照師父的吩咐,到師父打坐的地方,看到水塘的時候,就把水裡面的石頭撿出來,師父出定以後身體就恢復如初。

    所以“心靜自然涼”有很深的內涵在裡面,我們可以去仔細品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熱寶寶沒胃口,營養如何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