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plzr4410
-
2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感應思想早在漢朝之前就有了,董仲舒只是將前人的理論進行進一步發展和總結。天人感應思想的核心在於,上天是有意志的,任何自然界的變化都是反映上天的旨意和情緒,位於地上的子民應該順從天意而不能去抗拒,否則會招致災禍。在古代,萬人之上的皇帝常常自稱為天子,因此其意願或多或少能代表天神的意思,故而子民須無條件服從皇權統治。而董仲舒在恰當時機宣揚的這一理論,恰好迎合了封建統治者,有利於鞏固其統治地位以及道義上的合理性,從而達到民順國泰的目的。儒家講究入世為國為民謀福利,這讓作為儒家派的董仲舒能夠達到走上仕途,實現個人政治理想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