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享投票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亮入川之時,即已預知後來劉備必不聽其言,伐吳兵敗必經此地,提前數十年布石陣阻吳十萬精兵,保全了蜀國。

  • 2 # 汗牛充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孔明被稱為神機妙算的政治家,其原因有三。

    第一,未出山之前,江湖人士傳頌其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世人敬稱“臥龍先生”。

    第二,出山之後,施展才華,取荊州,入主益州,草船借箭騙周瑜,空城撫琴戲仲達。

    第三,任何聰明的人,都需要一個好名聲,才能受世人敬仰,流芳百世。劉備白帝城託孤,明確說了如果阿斗不成器,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沒有這麼做,哪怕效忠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哪怕他自己已經位高權重。

    總結諸葛亮一生: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3 # 羽書遲

    那麼諸葛亮做了什麼事情,成就了他的大名?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說:

    一、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推動劉備實現逆襲,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成功,更不會有三國鼎立。諸葛亮是個戰略家。

    二、諸葛亮改善了劉備陣營的治理結構。他讓劉備陣營有了政權的架構,併為之制定律法、官制,舉薦人才,搞好後勤保障。諸葛亮是個內治高手。

    三、諸葛亮治理蜀國卓有成效。弱蜀多次北伐強魏,但蜀國內部仍可保持穩定,他還創新了與南方部族關係的模式。他和他後續的團隊影響直至蜀國滅亡。諸葛亮的一系列舉措,不但影響了蜀國,還影響了那個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閘蟹怎麼分公和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