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遠育兒
-
2 # 土豆渣
我家的大小子(小太陽)目前3歲9個月,和你家的情況不一樣,但是也可以作為一種參考:在3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把他送到了幼兒園,他感覺一切都很陌生,最開始只是哭,1個月後就變成了咬人,然後幼兒園叫了家長,最後我們決定把孩子領回家玩了半年,3歲半又重新去上幼兒園,然後這個時候他就一切很OK啦
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針對老大進行了很多訓練(比如:上廁所,吃飯,碎覺。。。。)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告訴他,讓他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他性格有點兒急,我們就更加有耐心的刻意去訓練他,讓他自己去表達。。。。。。
好啦,現在我來說說我對你們家的寶寶的看法,一直哭,其實是她表達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被訓練成了一種遇到事情就哭的表達方式),她不明白或者也不知道還有更加有效果的表達方式,比如說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遇到的事情,其實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嘗試多讓孩子自己來表達,比如:他(她)摔倒啦,磕疼啦,哭啦,你過去裝作不知道的,去問他,你怎麼啦,也許他在描述或者表達這個事情的過程中,他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因為要用語言表達出來,其實對於小孩專注力就會轉移到語言描述上啦, 要去回憶,要去敘述)啦,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鍛鍊和訓練的最好機會。
還有,哭也沒有多大關係,至少情緒上得到了一種抒發,只是需要一些正面積極的引導,比如小朋友不和她玩,我們可以引導她,分享一些東西給小朋友,這樣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成為好朋友,他們就會和你玩啊。。。。
-
3 # 梅花媽媽育兒
3歲6個月的女寶寶遇到事情總是哭,小朋友不和她玩也會哭,為什麼呢?
第一,孩子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最原始本能的反應就是“哭”。雖然寶寶有3歲6個月了,但是面對挫折,本能習慣還是最初最熟悉的原始方式—“哭”。就如嬰兒餓了想吃奶,而沒有被及時餵養,就立刻放聲大哭,其中道理是一樣的。
第二,父母家人平時溺愛孩子,孩子不習慣“被拒絕”。現在多數家庭是一個或兩個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百般疼愛,平時難免要什麼有什麼,讓孩子習慣以為自己的所有訴求,都應該被滿足的心態。
第三,孩子缺乏語言表達能力,遇到問題,不能很清楚表達內心的訴求。3歲6個月的女寶寶遇到事情總是哭,小朋友不和她玩也會哭,可見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無法與別的小朋友很好的交流。這樣進一步導致別的孩子更不願跟她一起玩耍。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這樣的困境呢?首先,父母家人儘量做到不溺愛孩子,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父母或家人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一味滿足孩子的訴求,而應該適當選擇對孩子說“不”,拒絕孩子。孩子經歷了挫折後,才能體會到受挫和沮喪的感受。當孩子從“挫折”中走出來時,內心便更堅強了一次。
其次,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想法,需求。當孩子用肢體或者不清晰的語言表達某種意圖時,父母不要急於做出迴應,給孩子一點時間,等待孩子清楚表達指令後,再做反應,鼓勵孩子多說。兒童作家蒲蒲蘭的小熊系列繪本《一起玩》,就是鼓勵寶寶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陪孩子多讀此類繪本,引導孩子大方表達自己的想法。
回覆列表
心理有點自卑,沒有安全感,哭的目的是想引起別人特別是父母的關愛。作為家長要抽時間多陪陪她,和她聊聊天,讓她用內心裡覺得家長是最愛她的。如果遇到問題及時幫她解決問題,多鼓勵和誇獎她,被愛充滿的孩子就會有活力和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