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葡、西、荷、英等國殖民者陸續侵入東南亞,在爭搶香料、開拓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對久居此地的華人進行迫害,乃至屠殺。在清朝前中期,荷蘭殖民者曾在印尼大肆屠戮華人,遇難者多達萬餘人,然而當訊息傳回國內後,乾隆帝並未對同胞的悲慘遭遇表示同情,亦未抗議、嚴懲荷蘭,而是說了一番無情冷血的話,令華人為之寒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早在荷蘭殖民者入侵印尼之前,大量的中國移民便已經從福建、廣東等省遷居至此,並憑藉著聰明勤奮、吃苦耐勞,得以在當地發財致富。等到18世紀初印尼完全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時,當地華人的數量已經極具規模,並已經控制當地的經濟。華人的強勢存在引起荷蘭殖民當局的憂慮,他們擔心清朝會利用華人“搗亂”,進而實現佔領印尼的意圖。

    為了消除這種隱患,最好的辦法便是遏制華人勢力的增長,直至將他們消滅。為此,1727年、1736年,殖民當局兩次頒佈政令,凡是居住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失業或無居留證的華人,一概要被驅逐出境。1740年,這種專門針對華人的大逮捕、大驅逐活動達到高潮,由於部分被逮捕者遭到殘忍殺害,從而引發華人與殖民當局之間的衝突,並導致當年10月的華人起義。

    然而,由於叛徒林楚的告密,起義計劃被提前洩露,導致殖民當局搶先採取行動。當年10月9日,殖民當局對巴達維亞城內外的華人展開大屠殺,前後持續7天時間,共殺害華人萬餘人,焚燬房屋六、七百座。由於大屠殺主要集中在城西的紅溪河,所以該事件又被稱為“紅溪慘案”。經此浩劫,華人的數量急劇減少,地位一落千丈。

    策楞出身滿洲權貴之家,骨子裡極端鄙視漢人,對於海外華人更是充滿仇視。因此,在獲悉荷蘭使者的來意後,策楞將相關情況寫成奏摺呈交朝廷。在這份奏摺中,策楞對荷蘭殖民者的罪行毫不在意,反而肆意抹黑遇難的華人,妄稱他們全是為非作歹的奸徒,被殺純屬咎由自取(“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幹嚴譴。今被其戕殺多人,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見《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

    跟策楞一樣,乾隆帝雖然整日宣揚“滿漢一家親”,但骨子裡卻對漢人充滿猜忌和敵意,對於海外華人更是如此。正因如此,在看完策楞的奏摺後,乾隆帝做出批示,聲稱“紅溪慘案”雖屬不幸,但既然荷蘭已心生悔恨、憂懼之心,所以不必再加訓責。況且,遇害的華人皆是當地出生,屬於自絕於中國的“棄民”,他們的遭遇純屬咎由自取,跟“聖朝”沒有任何關係。

    就荷蘭殖民當局的兩大憂慮,乾隆帝在批示中做出承諾,清朝不會派軍隊進攻印尼,並且雙方間的貿易往來照舊進行,以此來宣揚“聖朝”廣佈四海的“恩德”。訊息傳出後,不僅海外華人為之大失所望,就連國內的有識之士都為之寒心。反觀荷蘭殖民者,則在逃避清廷的懲罰後,無不歡呼雀躍,並就此堅定他們繼續迫害華人的決心。

    今觀其於我商回棹,加意撫慰,遣船護送,諄囑以照舊生理,並將噶喇吧番目撤回更換,則該番已知悔懼。且伊所戕害者,皆久居之漢人,土生之漢種,此皆自棄化外之人。請將南洋一帶諸番仍準照舊通商,以廣我皇上德教覃敷,洋溢四海之至意。引文同上。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正因為乾隆帝及其繼承者們的冷血麻木,飽受殖民者欺凌的海外華人在日復一日的絕望中,對清政府的仇恨愈發強烈,迫切希望推翻它,重建漢族政權。正因如此,在同盟會建立前後,東南亞的華人群體積極支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為終結清朝、建立民國立下奇功。由此來看,乾隆帝當年的冷血之舉,為清朝的滅亡種下“禍根”,純屬咎由自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隻羽毛全身黑的鳥叫什麼鳥和斑鳩差不多大天天來啄我家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