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來一暑往

    試論“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學生中的應用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塞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愛撫她、裝扮她,並向神靈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他的真誠終於打動了愛神阿芙洛狄忒,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留給我們的啟示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就會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狀態的連續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們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透過各種方式向他們傳達“你很優秀”的資訊,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從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學生所用的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他們施加的教育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皮格馬利翁效應被總結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扶"不行。”把“皮格馬利翁效應”應用學生教育中,就是要遵循平等與尊重這一教育的最根本原則。也就是把學生當人,尊重人的本性,以人為本的教育學生。如果能真正掌握這個原則的話,班級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一定是融洽的,溝通一定是暢通的,學生也一定是自信和Sunny的。這裡的“平等與尊重”是指真正的與學生處在人格的同一個層面上,遇事要分析原因,找到適合學生脾性又有利於問題解決的辦法,多評價,多鼓勵,做到“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而不是形式上的“尊重”。口頭上的尊重不是尊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平等,講道理更不是尊重和平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要“用心”的,是別人能感受到的。常言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其實,好學生何嘗不是誇出來的呢?羅森塔爾現象就是極好的說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沒得著優+,彷彿是候選總統落選一樣的失意。他想讓你抱他一會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孩子的感情是絕對不可以輕視的,傷害到孩子的結果只會使自己的勞動成果付諸東流。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要傾聽,而不是苛責與批評。這也是我做得很欠缺的。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與“信任”。尤其是對待問題學生和差生,要相信他們能夠透過老師的幫助轉化過來,這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信任,也是對老師本人能力和耐心還有愛心的信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巻字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