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初,當其他國家還沉浸在對手工藝的懷舊情緒中時,德國就明智的接受了工業化生產的這一現實,創造出適合標準化、大批次生產的現代設計的形式,使現代設計朝著符合時代需要的理性化的方向發展。德國還是最早開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國家,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教學體系一直是今天設計教育的基本模式。德國重質量、重功能、重技術的設計思想成為現代設計思想的核心。
德國的設計更多的表現了德意志嚴謹理性的民族特點,義大利設計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及義大利民族重視的創造性和趣味性;德國的設計以品質精良而著名,義大利設計則被稱為傑出設計。
1907年,德國成立了“德意志工業聯盟”,主張把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結合起來,把機械式樣作為20世紀設計運動的目標,在歐洲大陸率先接受了從手工業生產到機械化大生產的社會轉型這一現實。他們舉辦展覽,召開年會,探討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新形式,提出了標準化、大批次生產的現代生產方式,並開展了與此相適應的設計活動。彼得貝倫斯的設計為我們確立了現代設計重功能、重理性的設計原則和設計形式。“德意志工業聯盟”的活動擺脫了工業革命後“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對手工藝生產方式和裝飾美的懷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活動。
1919年,懷特格羅佩斯創辦了包豪斯設計學校,為現代生產方式培養相適應的設計人才。包豪斯進一步發展了“德意志工業聯盟”的思想,提出把建築師、雕塑家和畫家結合起來,共同建造未來的大廈,確立了現代設計的教育體系。1953年,在二戰的廢墟上,烏爾蒙設計學院(ULM)成立,他們發展了包豪斯的傳統,提出了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新理性主義設計思想。阿根廷設計師托馬斯馬爾多納多(Tomas Maldonado)成為烏爾蒙學院的院長後,在教學中引入了數學、人機工程學、資訊理論、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課程,將設計上升到嚴謹的科學系統範疇,其目的是建立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設計方法以求得到普遍適用的設計法則,使設計教學往科學性的方向發展。烏爾蒙設計學院擺脫了包豪斯學校的形式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在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他們與德國布勞恩(Braun)公司進行了成功的合作。
從“德意志工業聯盟”到包豪斯再到烏爾蒙設計學院,在現代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德國經歷了兩次損失慘重的世界大戰和二戰後的分裂局面。受戰爭影響,包豪斯設計學校僅存14年,後來的烏爾蒙設計學院也在1968年關閉,許多設計師流亡國外。但德國的設計卻一直朝著理性主義的方向發展,德國不斷地完善他們理性的現代設計思想,始終走著一條科學性的設計發展道路。
德國的設計師們認為設計可以使無序的世界變得有序,他們的設計哲學是“清除我們生活中的無序和混亂”,他們所設計出來的生活方式是重功能的、重技術的,強調系統性和秩序感的。德國的設計幾乎完全擯棄了傳統的裝飾,而從造型和功能上獲得美感。德國的設計重視產品的質量,“德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意味著品質保證。他們善於利用科學技術,強調設計的秩序感、邏輯性和標準化,他們還提出了系統化的設計觀念,強調設計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他們的設計是透過把混亂的現象秩序化和規範化,將產品造型歸納為有序的、可組合的幾何形態,取得均衡、簡練和單純化的邏輯效果。德國還是最早提出“綠色設計”的國家之一,重視環境保護成為德國80年代設計的重要內容。德國的設計品質精良,但因為過於理性,而被人們認為少了一分人情味,多了幾分機械化的冷漠感。
早在20世紀初,當其他國家還沉浸在對手工藝的懷舊情緒中時,德國就明智的接受了工業化生產的這一現實,創造出適合標準化、大批次生產的現代設計的形式,使現代設計朝著符合時代需要的理性化的方向發展。德國還是最早開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國家,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教學體系一直是今天設計教育的基本模式。德國重質量、重功能、重技術的設計思想成為現代設計思想的核心。
德國的設計更多的表現了德意志嚴謹理性的民族特點,義大利設計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及義大利民族重視的創造性和趣味性;德國的設計以品質精良而著名,義大利設計則被稱為傑出設計。
1907年,德國成立了“德意志工業聯盟”,主張把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結合起來,把機械式樣作為20世紀設計運動的目標,在歐洲大陸率先接受了從手工業生產到機械化大生產的社會轉型這一現實。他們舉辦展覽,召開年會,探討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新形式,提出了標準化、大批次生產的現代生產方式,並開展了與此相適應的設計活動。彼得貝倫斯的設計為我們確立了現代設計重功能、重理性的設計原則和設計形式。“德意志工業聯盟”的活動擺脫了工業革命後“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對手工藝生產方式和裝飾美的懷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活動。
1919年,懷特格羅佩斯創辦了包豪斯設計學校,為現代生產方式培養相適應的設計人才。包豪斯進一步發展了“德意志工業聯盟”的思想,提出把建築師、雕塑家和畫家結合起來,共同建造未來的大廈,確立了現代設計的教育體系。1953年,在二戰的廢墟上,烏爾蒙設計學院(ULM)成立,他們發展了包豪斯的傳統,提出了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新理性主義設計思想。阿根廷設計師托馬斯馬爾多納多(Tomas Maldonado)成為烏爾蒙學院的院長後,在教學中引入了數學、人機工程學、資訊理論、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課程,將設計上升到嚴謹的科學系統範疇,其目的是建立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設計方法以求得到普遍適用的設計法則,使設計教學往科學性的方向發展。烏爾蒙設計學院擺脫了包豪斯學校的形式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在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他們與德國布勞恩(Braun)公司進行了成功的合作。
從“德意志工業聯盟”到包豪斯再到烏爾蒙設計學院,在現代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德國經歷了兩次損失慘重的世界大戰和二戰後的分裂局面。受戰爭影響,包豪斯設計學校僅存14年,後來的烏爾蒙設計學院也在1968年關閉,許多設計師流亡國外。但德國的設計卻一直朝著理性主義的方向發展,德國不斷地完善他們理性的現代設計思想,始終走著一條科學性的設計發展道路。
德國的設計師們認為設計可以使無序的世界變得有序,他們的設計哲學是“清除我們生活中的無序和混亂”,他們所設計出來的生活方式是重功能的、重技術的,強調系統性和秩序感的。德國的設計幾乎完全擯棄了傳統的裝飾,而從造型和功能上獲得美感。德國的設計重視產品的質量,“德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意味著品質保證。他們善於利用科學技術,強調設計的秩序感、邏輯性和標準化,他們還提出了系統化的設計觀念,強調設計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他們的設計是透過把混亂的現象秩序化和規範化,將產品造型歸納為有序的、可組合的幾何形態,取得均衡、簡練和單純化的邏輯效果。德國還是最早提出“綠色設計”的國家之一,重視環境保護成為德國80年代設計的重要內容。德國的設計品質精良,但因為過於理性,而被人們認為少了一分人情味,多了幾分機械化的冷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