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德中士

    全自動的機槍是在19世紀80年代時由馬克沁發明的,1884年上第一支能連續自動射擊的機槍被馬克沁造了出來。該機槍是在馬克沁於1883年研發的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

    雖然,這款自動火力當時的射速達到600發每分鐘,但是在最終的推銷中,包括俄國、美國、英國都對其不感冒,各種批評。什麼浪費彈藥、重量太大等等。只有德華人慧眼看中了這款自動武器,下了大定單為德軍採購了大量的機槍武器。隨後在一戰中大量裝備馬克沁機槍的德軍狠狠的教訓了英法聯軍創造了一天干掉近6萬人的戰績。而在一戰之前,英華人也曾在非洲用4挺機槍擊敗了5000名非洲祖魯士兵,有3000多人被機槍殺。

    實際上在一戰前期,機槍就已經不算是新鮮貨色了。在此前的幾次戰爭中已經證明了它實用性。但是,對於當時的英軍高層來說依然對機槍有很大的理解誤區。

    他們認為機槍太重了,會讓部隊的行軍速度被拖慢,而且又貴,又浪費彈藥。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機槍屬於是防禦性武器,如果裝備數量太多,會讓部隊產生依賴性,削減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變得被動和消極。所以,在一戰初期,英軍的每個營只裝備2挺機槍,只到後來新任的軍需大臣大衛-勞埃德-喬治上任後,才對機槍重視起來,將每個營的機槍數量增加到16挺。但是依然與德軍每個團配100挺機槍的數量有不小的差距,後來大家就都知道了,一天之內英法聯軍就被機槍幹掉數萬人。

  • 2 # 前沿陣地

    主要是當時經過了長時間的線列步兵等這樣的戰術,很多人的戰術思想已經僵化,認為現有的步槍已經能夠滿足實戰需要,沒有必要去裝備機槍這種武器。

    當時最早是線列步兵時代,由於火器技術不好,只能依靠排列整齊輪番射擊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其後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單兵步槍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裝填速度更快、火力更強而且射擊精度也有了保障,所以當時的很多人已經認為現有的火器已經足夠優秀了。

    真正的機槍還是馬克辛發明的機槍,能夠自動完成裝填、發射、拋殼等往復運動,持續射擊,火力極強。但是正是由於此前的戰爭經驗,當時的人們主要看到的是機槍的缺陷,比如需要大量的冷卻水、彈藥消耗量太大、重量太大、不便於機動等等,而且射擊精度不如步槍,價效比上沒有優勢,所以認為機槍毫無價值。不過德國倒是很早就意識到了機槍的價值,立刻研發了自己的MG08重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使用。

    但是後來的日俄戰爭中,俄軍憑藉著機槍和一系列防禦設施,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機槍的價值才開始被人們意識到,各國才開始發展自己的機槍,不過當時的機槍主要是水冷重機槍,在外觀上十分相像。後來由於戰術需要(輕便易用)以及專利問題(水冷設計的專利)等,才發展出了氣冷式機槍。

  • 3 # 紅色手電筒

    機槍問世後,由於可以在短時間噴射出大量的彈頭,但是早期的鋼材質量不佳,槍管在發熱以後就容易損壞,所以早期的機槍都是採用多槍管,現在常見的加特林就是早期的機槍,由於槍管多,所以結構複雜,重量大,機動不方便,早期的機槍都是象大炮,有兩個輪子,用馬拉著走。

    就加特林來說,由於使用手動曲柄,機槍的射速不是十分穩定,而且隨著敵人的靠近,機槍的射手情緒就會比較緊張,手搖曲柄的速度不由自主的就會加快,這種情況下機槍由於下彈速度的加快,容易造成機槍卡殼。

    到了馬克沁機槍的問世,機槍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開始大幅度的降低重量,是機槍成了一種步兵武器。而任何事物問世之初都是不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同,尤其是到了嚴酷的戰場,任何新事物都要經歷嚴苛的考驗,在沒有實戰的考驗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會大量使用的,對於馬克沁機槍就是這種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雪向空中撒玉屑,下聯如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