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覆水難收的故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說這是漢代朱買臣的故事,事實上主角另有其人。
朱買臣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家裡特窮,和老婆住著草屋,每天要砍柴去賣,換取生活費。可這人窮歸窮,不管到哪裡,不管幹啥,都帶著一本書。
在集市上,朱買臣就經常一邊讀書一邊賣柴,有人覺得這人有志氣,同情他,所以經常買他的柴,照顧他,但也有人覺得他傻,都窮成這樣了,還裝模作樣,他本人倒是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依舊我行我素。
時間一長,他老婆受不了了,說他不思進取,跟他過不下去了。朱買臣就勸老婆:“算命的都說了,我五十歲一定會飛黃騰達,如今我都四十多了,老婆你再忍幾年,咱就可以享福了。”但在當時看來,這無異於畫大餅,所以他老婆堅決跟他離了。
到這裡,故事版本都是一樣的,但後來的故事,卻有兩個版本。
後來朱買臣真的發達了,透過科考取得了公務員身份,又因立功,被武帝封為會稽太守,終於衣錦還鄉。
據說他老婆非常後悔,請求跟他恢復關係,但朱買臣冷冷地潑了一盆水在她面前,對她說:“你能把這盆水收起來嗎?“潑出去的水怎麼可能收回來,朱買臣不過是趁機羞辱於她罷了,這就是覆水難收的故事,他妻子受到這番羞辱後,就自殺了。
其實,覆水難收不是發生在朱買臣身上,而是發生在姜太公身上。眾所周知,姜太公也被自己老婆嫌棄過,等他飛黃騰達以後,他老婆來求複合,於是他就玩了這潑水的把戲。據宋·王桃《野客叢書·心堅石穿覆水難收》記:
據《漢書·朱買臣列傳》記載,朱買臣也沒有幹過潑水的事:
從這段話,看不出朱買臣妻子求複合的意思,反倒是朱自己在路上碰上前妻的夫君,看他在修路,意識到他們夫妻境遇不怎麼樣,將他們請進了自己府中居住,給他們飯吃,這個”置園中“,不知道置的是什麼地方,反正他前妻一個月後是自殺了。
在朱買臣看來,自己發達了,有能力幫助別人了,也許他是出於同情,也許是出於顯擺,總之他是將前妻夫婦帶進了家中,供他們飯吃,但顯而易見,在他前妻看來,這事兒是羞辱,徹徹底底的羞辱,不然也不會自殺了。
其實,不管是潑水,還是給飯吃,哪一個不是羞辱呢?雖然朱妻當初要離婚,談不上高尚,但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畢竟五十歲還能改變命運的機率太小了,至於後來朱買臣將前妻接進家中,是否就是高尚的行為,其實也是令人存疑的,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另一個人的寬恕與厚待,又為什麼要自殺呢?
關於這個故事,明人方孝孺有詩云:“青草塘邊土一丘,千年埋骨不埋羞。丁寧囑咐人間婦,自古糟糠合到頭。”言下頗有指責朱妻不能共苦一生的意思,沂溪風對此觀點不敢認同,畢竟當時細節已經無法知曉,窮則窮矣,又有誰能保證,一個窮人會對自己的妻子好呢?無聊貧賤,無論富貴,能相伴一生的,往往是彼此的理解與尊重,誰又能斷言,妻子離開朱買臣,就一定是因為他窮呢?
無論是讀歷史,還是看現實的人生,多一點尋常心,未嘗不好;對人、對己認真,更好。期望一個人一生甘於貧窮,那也要求過高了,得勢之後,一定要報復從前,那也不必吧,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一個人離去,還是留下,難道我們還經不住嗎?由得別人選擇吧。
想到覆水難收的故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說這是漢代朱買臣的故事,事實上主角另有其人。
朱買臣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家裡特窮,和老婆住著草屋,每天要砍柴去賣,換取生活費。可這人窮歸窮,不管到哪裡,不管幹啥,都帶著一本書。
在集市上,朱買臣就經常一邊讀書一邊賣柴,有人覺得這人有志氣,同情他,所以經常買他的柴,照顧他,但也有人覺得他傻,都窮成這樣了,還裝模作樣,他本人倒是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依舊我行我素。
時間一長,他老婆受不了了,說他不思進取,跟他過不下去了。朱買臣就勸老婆:“算命的都說了,我五十歲一定會飛黃騰達,如今我都四十多了,老婆你再忍幾年,咱就可以享福了。”但在當時看來,這無異於畫大餅,所以他老婆堅決跟他離了。
到這裡,故事版本都是一樣的,但後來的故事,卻有兩個版本。
後來朱買臣真的發達了,透過科考取得了公務員身份,又因立功,被武帝封為會稽太守,終於衣錦還鄉。
據說他老婆非常後悔,請求跟他恢復關係,但朱買臣冷冷地潑了一盆水在她面前,對她說:“你能把這盆水收起來嗎?“潑出去的水怎麼可能收回來,朱買臣不過是趁機羞辱於她罷了,這就是覆水難收的故事,他妻子受到這番羞辱後,就自殺了。
其實,覆水難收不是發生在朱買臣身上,而是發生在姜太公身上。眾所周知,姜太公也被自己老婆嫌棄過,等他飛黃騰達以後,他老婆來求複合,於是他就玩了這潑水的把戲。據宋·王桃《野客叢書·心堅石穿覆水難收》記:
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據《漢書·朱買臣列傳》記載,朱買臣也沒有幹過潑水的事:
上拜買臣會稽太守。會稽聞太守且至,發民除道,縣吏並送迎,車百餘乘。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後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悉召見故人與飲食;諸嘗有恩者,皆報復焉。從這段話,看不出朱買臣妻子求複合的意思,反倒是朱自己在路上碰上前妻的夫君,看他在修路,意識到他們夫妻境遇不怎麼樣,將他們請進了自己府中居住,給他們飯吃,這個”置園中“,不知道置的是什麼地方,反正他前妻一個月後是自殺了。
在朱買臣看來,自己發達了,有能力幫助別人了,也許他是出於同情,也許是出於顯擺,總之他是將前妻夫婦帶進了家中,供他們飯吃,但顯而易見,在他前妻看來,這事兒是羞辱,徹徹底底的羞辱,不然也不會自殺了。
其實,不管是潑水,還是給飯吃,哪一個不是羞辱呢?雖然朱妻當初要離婚,談不上高尚,但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畢竟五十歲還能改變命運的機率太小了,至於後來朱買臣將前妻接進家中,是否就是高尚的行為,其實也是令人存疑的,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另一個人的寬恕與厚待,又為什麼要自殺呢?
關於這個故事,明人方孝孺有詩云:“青草塘邊土一丘,千年埋骨不埋羞。丁寧囑咐人間婦,自古糟糠合到頭。”言下頗有指責朱妻不能共苦一生的意思,沂溪風對此觀點不敢認同,畢竟當時細節已經無法知曉,窮則窮矣,又有誰能保證,一個窮人會對自己的妻子好呢?無聊貧賤,無論富貴,能相伴一生的,往往是彼此的理解與尊重,誰又能斷言,妻子離開朱買臣,就一定是因為他窮呢?
無論是讀歷史,還是看現實的人生,多一點尋常心,未嘗不好;對人、對己認真,更好。期望一個人一生甘於貧窮,那也要求過高了,得勢之後,一定要報復從前,那也不必吧,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一個人離去,還是留下,難道我們還經不住嗎?由得別人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