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這個名字一般是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偉大的“西方音樂之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他的哥哥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曾教巴赫學習音樂。巴赫二十二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長大成人,其中就有三個孩子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C.P.E.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第三個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編輯本段]1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作曲家,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對後來將近三百年整個德國音樂文化及至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巴赫生於在德國愛森納赫,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据,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透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赫”這個名字一般是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偉大的“西方音樂之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他的哥哥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曾教巴赫學習音樂。巴赫二十二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長大成人,其中就有三個孩子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C.P.E.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第三個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編輯本段]1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作曲家,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對後來將近三百年整個德國音樂文化及至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巴赫生於在德國愛森納赫,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据,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透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