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媽的幸福小滋味

    答:

    興國客家人傳統節日較多,一年12個月中,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而且每個節日都有著鮮明的客家特色。其中,尤以“春節、端午、中秋”三大節慶最為隆重。

    立 春。又稱交春,標誌一年的開始,家家貼“迎春接福”,交春時辰一到,點香燭敬天地。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節”。家家吃“元宵”(糯米湯圓)、鬧花燈、舞龍燈等等。

    花朝節。農曆二月十五日。取百花盛開之意而得名。女孩子要在這天穿耳環孔。擇此日結婚的較多,取“花好月圓、良辰美景”為吉慶。

    清明節。家家戶戶進行掃墓祭祖,俗稱“掛紙”。按興國地方習俗,有“清明掛在前,冬至掛到年”的說法,故一般於清明節前三五天的良辰吉日。三代內親屬由各家自行祭掃,遠古宗親則集中祭掃,稱為“做公堂”。機關、學校、企業等單位則祭掃革命烈士墓。

    立夏節。立夏日家家宴飲,必酒醉肉飽,客家人叫做“撐夏”。所食多為臘味、鹽蛋之類,粉蒸籠床是必不可少的,故有“臘雜節”之俗稱。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俗稱“五月節”,又稱“端陽”、“重午”。家家戶戶門上插香蒲、蘄艾驅邪魔,灑雄黃酒驅蛇蠍,採藥草煮水洗澡防百病,家家食粽子,小孩掛香包、蛋包。縣城有龍舟競賽。

    食新節。六月六日,(也有地方是六月十五日),禾稼初熟,家家農戶用新收穫的稻米做米果,飽餐一頓,品嚐勞動果實,企盼豐年,謂之“食新”。隨著時代變化,科技進步,一季變二季、三季,禾稼成熟季節提前,溫飽問題不再困擾百姓日常生活,“食新節”漸漸被人們淡忘。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將紙錢、紙衣、金銀錠裝於大紙包內,並祭以雞、鴨血,於黃昏落日之際,整包焚燒。對新去世的人則加燒紙紮房子、紙糊家用電器、紙糊日常用品等。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晚上豐盛餐飲之後,闔家團聚一起,同食月餅、花生、柚子,共賞圓月。還有為紀念漢人反抗元軍入侵“燒圓塔”(與元韃諧音)、放“孔明燈”等傳統活動。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民間有登高飲茱萸菊花酒,進高山寺廟敬菩薩的習俗。蒸重陽酒,吃油炸芋包、炸薯包的風俗頗為盛行。

    冬至節。興國地方自古就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冬至日標誌隆冬時節的到來,冬至時節醃製的臘肉、做的豆腐乳,香氣濃郁,且不易生蟲。因而有不少地方有冬至醃製臘肉、做豆腐乳的習俗。

    小 年。興國地方多以農曆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小年”,實際上是過大年的序曲,為過大年預熱或做準備。家家戶戶疏通溝渠,打掃庭院,擦洗檯凳門窗,籌辦年貨。舊時,晚上送“灶君”上天,向“灶王爺”、“灶君老母”彙報,祈求賜福。

    大 年。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為“除夕”,俗稱“過大年”。這天家家戶戶貼春聯,點燃香燭拜天地,備好三牲酒醴敬祖先。爆竹聲中全家聚餐,又叫“食團圓飯”,長輩給未婚嫁的兒孫發壓歲錢。晚上,圍爐坐通宵,名叫“守歲”。現時,全家人同看中共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新年鐘聲敲響時燃放鞭炮焰花。

    春 節。農曆正月初一日為春節,俗稱“初一”。早起開大門鳴爆,敬天地祖宗。晚輩為長輩拜年。這天,多數人吃素。吃早飯後互相串門道賀拜年。從初一起,直至正月十五,開始“打燈”鬧新春。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以上習俗,在不同地方,會存在不同的差異。隨著時代的變化,一些原有習俗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有的漸漸淡化,有的則以新形式替代。但是,無論如何變化,它所代表和傳承的文化內涵,卻是萬變不離其宗,將長久地影響著一代代客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零存整取如何計算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