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běi fāng】
釋義
1.方位詞。北。
北海
【běi hǎi】
1.大西洋東北部邊緣海。位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之間。面積57萬平方千米,水深平均100米。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海底有石油和天然氣。
河北
【hé běi】
1.泛指 黃河 以北的地區。《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溫,河 北地。”《淮南子·齊俗訓》:“道德之論,譬猶日月也,江 南、河 北不能易其指,馳騖千里不能易其處。”《南史·謝靈運傳》:“﹝ 謝靈運 ﹞將行,上書勸伐 河 北。”宋 王安石《河北民》詩:“河 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北邊
【běi bian】
1.(~兒)方位詞。北。
北極
【běi jí】
1.地軸的北端,北半球的頂點。
北面
【běi miàn】
方位詞。北邊。
北魏
【běi wèi】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見〖南北朝〗。
北歐
【běi ōu】
指歐洲北部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和冰島。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
北洋
【běi yáng】
清末指奉天(遼寧)、直隸(河北)、山東沿海地區。特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
北齊
【běi qí】
北朝之一,公元550—577,高洋所建。見〖南北朝〗。
北朝
【běi cháo】
(386—581)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國北方的五個朝代的總稱。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北周
【běi zhōu】
北朝之一,公元557—581,鮮卑人宇文覺所建。見〖南北朝〗。
北國
【běi guó】
指中國的北部:~風光。
北非
【běi fēi】
指非洲北部地區。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
敗北
【bài běi】
打敗仗(“北”本來是二人相背的意思,因此軍隊打敗仗背向敵人逃跑叫敗北):身經百戰,未嘗~。客隊決賽中以二比三~。
塞北
【sài běi】
塞外:~江南。
北曲
【běi qǔ】
宋元以來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用韻以《中原音韻》為準,無入聲;音樂上用七聲音階,以絃樂器伴奏。曲調雄壯樸實。
口北
【kǒu běi】
長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張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也叫口外。
北貨
【běi huò】
北方所產的食品,如紅棗、核桃、柿餅等。
北澗
北方
【běi fāng】
釋義
1.方位詞。北。
北海
【běi hǎi】
釋義
1.大西洋東北部邊緣海。位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之間。面積57萬平方千米,水深平均100米。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海底有石油和天然氣。
河北
【hé běi】
釋義
1.泛指 黃河 以北的地區。《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溫,河 北地。”《淮南子·齊俗訓》:“道德之論,譬猶日月也,江 南、河 北不能易其指,馳騖千里不能易其處。”《南史·謝靈運傳》:“﹝ 謝靈運 ﹞將行,上書勸伐 河 北。”宋 王安石《河北民》詩:“河 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北邊
【běi bian】
釋義
1.(~兒)方位詞。北。
北極
【běi jí】
釋義
1.地軸的北端,北半球的頂點。
北面
【běi miàn】
釋義
方位詞。北邊。
北魏
【běi wèi】
釋義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見〖南北朝〗。
北歐
【běi ōu】
釋義
指歐洲北部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和冰島。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
北洋
【běi yáng】
釋義
清末指奉天(遼寧)、直隸(河北)、山東沿海地區。特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
北齊
【běi qí】
釋義
北朝之一,公元550—577,高洋所建。見〖南北朝〗。
北朝
【běi cháo】
釋義
(386—581)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國北方的五個朝代的總稱。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北周
【běi zhōu】
釋義
北朝之一,公元557—581,鮮卑人宇文覺所建。見〖南北朝〗。
北國
【běi guó】
釋義
指中國的北部:~風光。
北非
【běi fēi】
釋義
指非洲北部地區。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
敗北
【bài běi】
釋義
打敗仗(“北”本來是二人相背的意思,因此軍隊打敗仗背向敵人逃跑叫敗北):身經百戰,未嘗~。客隊決賽中以二比三~。
塞北
【sài běi】
釋義
塞外:~江南。
北曲
【běi qǔ】
釋義
宋元以來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用韻以《中原音韻》為準,無入聲;音樂上用七聲音階,以絃樂器伴奏。曲調雄壯樸實。
口北
【kǒu běi】
釋義
長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張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也叫口外。
北貨
【běi huò】
釋義
北方所產的食品,如紅棗、核桃、柿餅等。
北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