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5時半,一場罕見的大雨籠罩整個北京大學,但北大百週年紀念講堂前的廣場上,仍然聚集著北大的師生,還有很多人從校園外特地趕來,悼念季羨林老先生,久久不願離去。
“我沒有親眼見過季老,沒有和他打過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遠的精神燈塔。”一位幾天前從北大畢業的中文系學子,今天重回校園,在雨中向季羨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深切懷念季羨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時,季羨林老先生的靈堂尚未敞開大門,不少北大師生就已自發聚集在百週年紀念講堂黑色的大幅輓聯下。11時30分,靈堂右側大門開啟,所有人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靈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寫下悼詞,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隨後默默離去。
在悼念人群中,82歲的雷鳴老先生從國貿家中趕來,一直待到下午5時靈堂關閉都遲遲不願離去。他說:“季老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1992年在‘中國絲綢之路’首屆學術大會上,我的一篇論文得到了季老的點撥指正,此後,我多次和季老交流過相關學術問題。季老在301醫院時,我還曾去看望過他。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也許是每一個和他交往過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愛心與膽識十分醒目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識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紀到21世紀轉折點上,一個象徵性人物。”張頤武說,這麼多年來,他們這批學人從未聽到過有關季老的人格汙點或負面傳聞,“從這個角度來說,季老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個將傳統士人精神與現代專業知識完美結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輩子學問。不管是在什麼狀況下,都沒有停止。他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在治學精神和態度上。”季羨林老先生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葛維鈞回憶,季老先生寫作《糖史》時,已經80多歲了,但仍不顧嚴寒酷暑每天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有時,季老發現了新線索就興高采烈起來。他的喜怒哀樂都是和做學問聯絡在一起的。”
“先生個性極為鮮明,廣被萬物的愛心與知識分子的膽識,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與不爭而無可與之爭的智慧,在季先生那裡體現得十分醒目。”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教授告訴記者,“季老生前說過,他最喜歡的知識分子是:質樸,淳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譁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一個‘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當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正是夫子自道!”
獨特人格感染北大學子
“季羨林老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更因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國際關係學院2005級本科生李玉磊對記者說,季羨林老先生常年筆耕不輟,把自己對人生、對知識、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寫在了一本本書中,這些用心寫出的文字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很早聽聞季老先生的大名,透過閱讀,為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廣博的知識所深深折服,這成了我報考北京大學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語言文學系2007級本科生李垚坦言,雖然求學期間,她未在校園裡見過季老先生,也未聆聽過其諄諄教誨,但是他獨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為燕園中無形的精神標識,感染著每個身處燕園的北大學子。“先生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和對治學的嚴謹精神,是我們後輩應汲取的力量。惟如此,步入社會後才能有所擔當。”
12日下午5時半,一場罕見的大雨籠罩整個北京大學,但北大百週年紀念講堂前的廣場上,仍然聚集著北大的師生,還有很多人從校園外特地趕來,悼念季羨林老先生,久久不願離去。
“我沒有親眼見過季老,沒有和他打過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遠的精神燈塔。”一位幾天前從北大畢業的中文系學子,今天重回校園,在雨中向季羨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深切懷念季羨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時,季羨林老先生的靈堂尚未敞開大門,不少北大師生就已自發聚集在百週年紀念講堂黑色的大幅輓聯下。11時30分,靈堂右側大門開啟,所有人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靈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寫下悼詞,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隨後默默離去。
在悼念人群中,82歲的雷鳴老先生從國貿家中趕來,一直待到下午5時靈堂關閉都遲遲不願離去。他說:“季老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1992年在‘中國絲綢之路’首屆學術大會上,我的一篇論文得到了季老的點撥指正,此後,我多次和季老交流過相關學術問題。季老在301醫院時,我還曾去看望過他。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也許是每一個和他交往過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愛心與膽識十分醒目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識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紀到21世紀轉折點上,一個象徵性人物。”張頤武說,這麼多年來,他們這批學人從未聽到過有關季老的人格汙點或負面傳聞,“從這個角度來說,季老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個將傳統士人精神與現代專業知識完美結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輩子學問。不管是在什麼狀況下,都沒有停止。他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在治學精神和態度上。”季羨林老先生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葛維鈞回憶,季老先生寫作《糖史》時,已經80多歲了,但仍不顧嚴寒酷暑每天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有時,季老發現了新線索就興高采烈起來。他的喜怒哀樂都是和做學問聯絡在一起的。”
“先生個性極為鮮明,廣被萬物的愛心與知識分子的膽識,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與不爭而無可與之爭的智慧,在季先生那裡體現得十分醒目。”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教授告訴記者,“季老生前說過,他最喜歡的知識分子是:質樸,淳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譁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一個‘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當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正是夫子自道!”
獨特人格感染北大學子
“季羨林老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更因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國際關係學院2005級本科生李玉磊對記者說,季羨林老先生常年筆耕不輟,把自己對人生、對知識、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寫在了一本本書中,這些用心寫出的文字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很早聽聞季老先生的大名,透過閱讀,為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廣博的知識所深深折服,這成了我報考北京大學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語言文學系2007級本科生李垚坦言,雖然求學期間,她未在校園裡見過季老先生,也未聆聽過其諄諄教誨,但是他獨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為燕園中無形的精神標識,感染著每個身處燕園的北大學子。“先生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和對治學的嚴謹精神,是我們後輩應汲取的力量。惟如此,步入社會後才能有所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