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坡投石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中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是很短的,人一到四十歲,身體全面加速衰老。孔子四十歲時說:“我已經太衰老了!好久沒夢見周公了”。

    四十歲不惑,說明人到四十,已經成熟懂得很多道理,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為人處事有完整的個人見解,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辦事不再猶豫,行為果斷、周到、嚴謹、負責任。

  • 2 # 時尚小妖妖

    這是孔子說的,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回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所以這句話套在他身上是能活用也是一個鮮明例子。

    “四十而不惑”,根據我的理解,不惑就是更進一步,在有明確判斷標準的情況,對任何事物都知道如何去應對,自然不會茫然,簡單說就是“活得明白了”。

    四十歲,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年齡,是一個可以洞察世間萬物的年齡,是一個成熟的年齡。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

    對外,明白了社會。

    對內,明白了自己。

    對自己,明白了責任。

    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

    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孝順父母、撫養子女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謬誤在於看這段話時過於關注年齡,好像年齡一到便能開悟。這段話的關鍵在於:志於學,而立,不惑,耳順,不逾矩。

    最後再說一句,這個其實是孔子自評的人生簡歷,並不是給大家的人生指導標準啊。

    放到現在,並不適合啊!四十不惑說明什麼?說明如果你不是馬雲和馬化騰,大概還有25年才能退休,人生最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呢!努力奔跑吧,40歲就談不惑,太早!

  • 3 # 陳慶之的氣魄

    不惑之年這個說法是這麼來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但請注意一哈子,劃重點“吾”,孔子說的他自己啊,他說自己四十不惑,沒說別人四十不惑啊,人與人有差異啊,有人可能更早或更晚不惑,所以誰的中年不迷茫。。。。。

  • 4 # 李淵明

    生命在於運動,我們需要思索,不停地思索,以解內心的疑惑,疑惑,應該要作為自己最需要擁有與最需要解決的東西,我們才能明白“四十不惑”並不是無惑,而是在追索事物真理的過程;是困於心衡於慮的美妙,是解惑後愉快的狀態。如果有人問起什麼才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必定是關於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向進化而生才能生生不息,試問自己的靈魂是都否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如果是,你便無法逃離死亡了。

    科學也應該稱為實踐學,需要去親力親為,去用心感受事理的原委,探尋事物的本質;事間萬物,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用科學解答的,雖然諸君就會說有很多東西科學也解釋不了,那是因為你對科學的概念並不深刻,也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理論體系,大腦神經系統猶如亂麻那般錯亂不堪。追尋自己毋庸置疑的思想,是否需要質疑,又是否需要置信?解答了這些疑惑,為自己變得卓越而思索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需要安裝什麼樣的新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