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億星文化

    幕府時期,受“士農工商”身份限制,農民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極個別的富有者如果提前得到批准,也可以“農轉非”成為城裡的市民,但生活在農村就只能保持農民的本色。

    不過“改朝換代”後,明治時期農民有所分化,他們有的利用國家政策的漏洞,一躍成了不種地而靠出租土地生活的地主,有的成了“耕者無其田”的佃農,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介於他們之間的是自耕農,有一部分自己的田地。

    地主靠著對佃農的剝削,日子過的優哉遊哉,逍遙自在。誰知近半個世紀後,到了1929—1932年,地主竟然一反常態,要從佃戶手中收回土地,留作自己耕種,這頗令人費解,難道他們厭煩了富裕生活,想體驗一下繁重的田間勞作?其實不然。

    鑽空農民成了地主,生活優裕快活

    明治維新開啟後,日本將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一套照搬過來,實行市場經濟,鼓勵農民發家致富。於是不少農民借貸開發山間田地,以便透過種植稻米或栽桑養蠶提高經濟收入。

    未曾想,政府很快對新開發的土地加徵多個稅項,迫使農民繼續借貸來付稅。而後松方正義上任成為大藏卿後,又開始採取貨幣緊縮政策以降低通貨膨脹,致使市場上的稻米、蠶絲農產品價格猛跌,跌幅一度高達5成,這樣農民損失更加嚴重,債臺高築,瀕臨破產,於是借貸者趁機將其田地沒收,喪失土地的佃農從此依靠承租地主土地過活,受盡了壓榨和欺凌。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日本地主將近八九十萬,而全華人口80%生活在農村,足見地主的剝削收入之高,這是他們過著優裕生活的前提和基礎。

    靠著對廣大佃農的剝削,地主的房子富麗堂皇,擁有著不少奴僕,他們耀武揚威,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

    有了佃農為其創造收入,地主便想辦法讓錢生錢,他們不是放高利貸就是開小型製造廠,這樣他們更加富的冒油。

    閒暇之餘,地主會約上藝妓,到溫泉旅館共度良宵,在美妙的時光中度過浪漫的時光。

    總之,地主的日子風光的很,而與之相對的佃農只能在簡陋的房子裡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

    地主要從佃農手中收回租地,留作自己耕種

    1929年源自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全世界,日本身為資本主義一員,自然在所難免。對此,日本試探著採取各種策略應對危機。首先出臺貨幣緊縮措施,控制市場物價,繼而恢復金本位,誰知出口受到嚴重影響。1931年日本只好放棄金本位,這樣日元對美元匯率暴跌,市場上日元逐漸被各大財閥以美元套購,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

    不僅城市大受打擊,農村經濟受損更重。1929—1931年間,農產品一度跌至43%,這讓地主們措手不及,心慌意亂。

    由於田賦收入一直是日本經濟的主要來源,地主擁有的土地多,賦稅也多,農產品價格低廉,收入銳減,面對高額賦稅,地主只能勉強繳納,這樣所剩無幾,日子過的艱難,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將佃戶手中的田地要回來。再說城市蕭條,工廠倒閉,失業率增加,返鄉青年要吃飯,也多了幫手,地主遂萌發收回田地留作自己耕種的念頭。

    然而佃農手中有租約,他們藉此拒絕地主的要求,甚而在田地四周用欄杆圍起來,嚴禁地主踏入,這就難免引起暴力衝突,據有關資料顯示,僅1931年就有2700多起糾紛因租約問題而發生。

    這預示著地主的末日已經不遠,後來由於戰爭的需要,為促進農業生產,政府開始實行兩種價格,對地主的稻米購價較低,而對直接下田耕種的佃農、小自耕農的稻米卻以高價收購,地主的經濟基礎因此受到嚴重削弱。戰後迫於改革,地主多餘土地被強行賣給佃農,到這時,地主終於被打回原形,迴歸農民本來面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寫出關於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