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亭殿閣

    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政權其實是千瘡百孔的,關羽毀敗,荊州失守,孟達叛魏,東三郡得而復失,夷陵之戰,蜀漢精銳損失殆盡,黃權降魏,馬良殉國,蜀漢出現人才斷層,至劉備病逝百白帝城,蜀漢政權僅僅保有益州一州之地,民間傳說的五虎上將只剩下趙雲。人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孝直子初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時候鳳雛(龐統),孝直(法正),子初(劉巴)都相繼身死,只留下臥龍(諸葛亮)一人獨立支撐起蜀漢政權,孫劉聯盟名存實亡,隆中對化為泡影,南中四郡起兵叛變。那麼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瀾,挽救蜀漢基業的呢?

    不計前嫌連吳抗曹

    雖然孫權背叛盟約,襲取荊州。(這點真的要為劉備正名一下,歷史上的劉備並沒有借荊州,只是借了半個南郡,荊南四郡是劉備自己奪取的,而且後來湘水劃界,劉備已經用兩個郡交換了江陵,新的盟約已經約定了瓜分荊州。所以這次真的是孫權背叛盟約見利忘義)但是此時的蜀漢政權已經岌岌可危,正如出師表說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北有曹操的威脅,南中四郡中的三個郡已經脫離蜀漢控制,只有一個郡還在堅決抵抗,東面再不和孫權聯盟就真的是四面楚歌了,蜀漢本來就已經是最弱的了,聯合東吳對抗曹魏是唯一的選擇。諸葛亮力排眾議,不計前嫌,派遣鄧芝出使東吳,促成孫劉第二次聯盟,魏國因此不敢輕易進攻蜀漢,諸葛亮得以能夠全力平定叛變。

    養精蓄銳南征平叛

    雖然和東吳重新簽訂了盟約,蜀漢暫時不用面臨東吳的威脅,有東吳在也減輕了魏國對漢中方向的壓力,但是夷陵之戰以後,蜀漢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最多剩下一萬精兵還得留守漢中,留下的都是少數老弱殘兵,蜀漢舉國之力,可能還不如聯合了南王孟獲的南中叛軍。所以諸葛亮等待了幾年,直到劉備病逝兩年以後,才出徵平叛。諸葛亮這幾年時間也沒有閒著,一直在養精蓄銳,招兵買馬,訓練士卒,積蓄軍用物資,準備好了以後的諸葛亮兵分三路進軍南中,一路勢如破竹,收復南中各郡。收復南中以後諸葛亮也沒有停下步伐,而是渡過滬水,深入不毛之地,進攻南蠻王孟獲,七擒七縱,使得南人歸心,原本不屬於益州的南蠻之地也劃入蜀漢版圖。(三國志對此記載十分簡略,關於平定南中七擒孟獲得詳細記載出於漢晉春秋,後被資治通引用)

    器能政理富國強兵

    諸葛亮在經濟上“務農植谷,閉關息民 ”,透過鼓勵生產修養生息恢復國力。又大力提倡發展蜀錦,當時蜀錦暢銷海內外,魏國朝廷封賞將士都常常賜予蜀錦,蜀錦被稱為“決敵之資”,蜀漢雖然幾乎家家戶戶生產蜀錦,蜀錦依然供不應求價格昂貴。諸葛亮又派遣專門的官員徵調一千二百人常駐都江堰,維護蜀漢農業的命脈。蜀漢多山地,林業、鹽業、礦產資源豐富。諸葛亮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製鹽、制鐵等產業。又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治理蜀地。三國志稱,諸葛亮治理蜀漢,使得“民虛國疲”的蜀漢“國以富饒”。又推行軍屯政策,即軍隊平時不打戰的時候參與屯田(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就直接不用從益州運糧了,直接屯田渭濱),減輕民眾負擔。史稱: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陳壽誇讚諸葛亮: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

    正是那“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如果沒有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維護千瘡百孔的蜀漢,恐怕蜀漢會提前滅亡數十年。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2 # 老郭雜談

    夷陵之戰以後,劉備戰死。諸葛亮安置了後事。第一件事就是和東吳重新修好聯盟。然後對內進行平叛。就是所謂的七擒孟獲的那一場。

    給東吳修好聯盟的條件是。蜀國作為漢室的正統傳人。最大的敵人是篡漢的曹魏。等到國內安定,就會北伐中原。

    劉家之所以在三國中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他的政治正確。他是漢朝正統維護者。所以他只要給天下人一個印象。就是匡扶漢室,不停北伐。

  • 3 # 真雞隊隊長

    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戰是劉備舉全國之兵為兄弟報仇,最後慘敗,按道理說蜀國已經沒有和吳國,魏國叫板的實力,為什麼還能撐怎麼長時間呢?大方面是魏蜀吳三方相互牽制,就是蜀國沒有兵力魏國和吳國抗衡,魏國和吳國也沒有打蜀國的想法,就是有,也不敢,畢竟還有一個強敵在旁邊虎視眈眈,可以確切的說吳國是不敢,官渡之戰是最好的例子,兩家聯合打一家,一家不行了,不可能乘人之危去打蜀國,傷兵害財不說,還會引起另一家乘虛而入,其二,演義簡單來說劉備本來什麼都沒有,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劉備沒錢,沒地盤,,後來諸葛亮借荊州,借東風,草船借箭,到後來劉備才有地方安家,後來慢慢和魏,吳抗衡(其實我一直覺得蜀國和魏國是不能抗衡的)夷陵之戰等於又回到以前,對於蜀國沒什麼,畢竟是從無到有,等於從走一次(魏國不說,官宦之家,曹操征戰一生,北方平定,吳國孫堅,孫策兩個人打下來江東也屬於自己的一方土地)正史諸葛亮是政治強於謀略,演習中諸葛亮許多事不是諸葛亮辦的,這也就間接說明為什麼夷陵之戰以後蜀國沒有馬上滅亡的原因,國家政治強,魏國和吳國不會不認識到這一點。最後,正史寫到蜀國到那一年滅亡,演義也要寫到那一年,不能正史和演義差幾年,那演義就沒人看了,不是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祝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