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江西。在古代,江南曾經被中原稱為吳楚。後來隨著中原漢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文教發達、美麗富庶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1、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史記·秦本紀》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早期出現的江南指的便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個時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帶。
2、到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宋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分江南東路與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鄱陽)、信州(上饒)、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贛州)。
3、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代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蘇和安徽的統稱,兩江總督指的便是江南省與江西省,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江東、吳或三吳地區。
4、明代袁可立在蘇州為推官,史官在評價他的政績時稱呼道,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不等同於清朝所設之“江南省”,江南省更非所謂“狹義江南”。江南省80%地域在長江以北,屬於江淮地區和淮海中原地區,和江南毫無關係。而不屬於江南省的浙江北部則是傳統江南核心地區,卻被排除在所謂江南省外。可見這是個極易導致謬誤的概念。
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是蘇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大致等同於吳語+徽語區,等同於吳越民系的分佈範圍。
江南核心區是所謂“水鄉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生態型,因其位於平原澤國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濱海江南相區別,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認為是狹義江南。其範圍大致等同於吳語太湖片(北吳)分佈區,歷史上被分為會稽,吳興,吳郡,被統稱為三吳。
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江西。在古代,江南曾經被中原稱為吳楚。後來隨著中原漢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文教發達、美麗富庶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1、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史記·秦本紀》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早期出現的江南指的便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個時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帶。
2、到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宋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分江南東路與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鄱陽)、信州(上饒)、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贛州)。
3、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代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蘇和安徽的統稱,兩江總督指的便是江南省與江西省,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江東、吳或三吳地區。
4、明代袁可立在蘇州為推官,史官在評價他的政績時稱呼道,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不等同於清朝所設之“江南省”,江南省更非所謂“狹義江南”。江南省80%地域在長江以北,屬於江淮地區和淮海中原地區,和江南毫無關係。而不屬於江南省的浙江北部則是傳統江南核心地區,卻被排除在所謂江南省外。可見這是個極易導致謬誤的概念。
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是蘇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大致等同於吳語+徽語區,等同於吳越民系的分佈範圍。
江南核心區是所謂“水鄉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生態型,因其位於平原澤國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濱海江南相區別,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認為是狹義江南。其範圍大致等同於吳語太湖片(北吳)分佈區,歷史上被分為會稽,吳興,吳郡,被統稱為三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