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王群具有群強高產的優點,但很多養蜂者對雙王群的特點和規律並不十分清楚,處理不好雙王群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在此談一談飼養雙王群最常見的幾個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偏集偏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蜂王分泌的外激素有強有弱,對蜜蜂吸引力出現差異;二是因為養蜂者對兩區巢門間距離的理解有偏差,認為兩區巢門越遠越有利於防偏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一個蜂箱同一側面的兩個巢門再遠也不可能達到防迷巢的距離。其實防偏治偏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兩區的巢門開在蜂箱正中,做成活動式巢門,中間隔一個三角塊,調節兩區巢門的大小就能有效控制兩區的蜂量,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
二、失王儘管雙王同群中間隔開,也會因種種原因導致兩王會面咬殺而失去一隻蜂王,雙王群也就喪失了雙王的意義,所以防失王是飼養雙王群的一項基本任務。根據我的體會,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是預防失王的有效措施。提脾檢查時一定要看到蜂王,準確無誤地放回原區,防止蜂王不慎從脾上跌落或兩區互換巢脾混在一起;掀起隔王板時要看清楚,蜂王是否附在隔王板上,若發現蜂王在隔王板上應及時把蜂王放回原區;外界氣溫較高時,巢門口在夜間常會聚集許多蜂而形成蜂鬍子,這也為蜂王夜間從巢門口互串製造通道,特別是拿掉巢門擋板的蜂群,蜂王極易串區。我把小木塊用蜂蠟粘在巢門口中間作隔擋,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三、見子不見蜂見子不見蜂就是蜂巢內的幼蟲量一直不少,但蜂數遲遲沒有相應的增長。這種現象養蜂者並不陌生,其原因較多,如飼料不足、哺育力不足、病蟲害、慢性中毒及近親繁殖等。但屬於雙王群的原因只有兩種情況:第一是早春繁殖時一些人有急躁心理,不顧蜂群哺育力超量加脾,放開蜂王猛產卵,導致幼蟲營養得不到保障,雖能成活,卻先天不足,有子無蜂。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是蜂巢內子脾的數量與哺育力相適應。實際的哺育力是多少呢,書刊上介紹早春蜜蜂的哺育力是 1∶1.2,但在現實管理中卻很難精確計算,一
般採取初始時蜂多於脾,加脾後蜂脾基本相稱,只有新蜂哺育力上來後,再適當多加脾。
四、強群低產強群是高產的基礎,但雙王群處置不當往往會出現強群產蜜少的現象,這裡存在繁蜂與蜜源相適應和繁蜂與採蜜相協調的問題。雙王群自早春繁殖起來後,繼箱中沒必要保持大量的子脾,巢箱中的 6~8張整框子足以維持一定群勢。在大流蜜期時,繼箱不放子脾;在輔助蜜源期,根據需要放 1~2張子脾。不分何時在繼箱保持大量子脾的蜂群不僅不能高產,管理也費工,還容易造成分蜂熱,不利於蜂群運輸。
五、換王雙王群用王量比單王群增加 1倍,如果採用專門的育王群培養蜂王,然後逐個介入蜂群,不僅用王成本增加,而且煩瑣,加大了工作量。我們採用原群分臺的方法,雙臺同時介入,開蜂箱前後門交尾。但發現,由於後門多是臨時開通,起初活動蜂很少,這會導致該區處女王推遲 2天交尾。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一定會影響交尾成功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我們的方法是在趕到計劃換王的場地後,先開後門或提早一天培養後門區王臺。
有人擔心生產群的排列方式不利於處女王認巢,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實踐證明,原群換王的成功率與交尾箱基本一致。當然,原群換王不能保證 100%成功,所以還需幾個交尾群同步培育蜂王以作備用。雙王群換王過程中的補王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兩王皆失,用常規方法同時介入兩王;另一種情況失去一隻蜂王,這時補王的方法是先取出蜂王,然後再同時介入蜂群。筆者發現,新王剛剛產卵到小幼蟲階段的 6天,蜂群對蜂王特別親近,於是我便試著採用直接誘入法,從專用交尾群裡提出同批新王在缺王區門口輕輕放入,結果十分安全。此法使用 20多年從未失敗過。
六、管理蜂群管理主要目的是調動並保持蜂群的生產力。主要內容是檢查蜂群,我們的方法是每天檢查調整 12群,18天一個檢查週期。檢查時把出房子集中在下一個區內,另一區調進一張空脾供蜂王產卵,4天后成為取漿用的蟲源。
雙王群具有群強高產的優點,但很多養蜂者對雙王群的特點和規律並不十分清楚,處理不好雙王群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在此談一談飼養雙王群最常見的幾個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偏集偏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蜂王分泌的外激素有強有弱,對蜜蜂吸引力出現差異;二是因為養蜂者對兩區巢門間距離的理解有偏差,認為兩區巢門越遠越有利於防偏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一個蜂箱同一側面的兩個巢門再遠也不可能達到防迷巢的距離。其實防偏治偏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兩區的巢門開在蜂箱正中,做成活動式巢門,中間隔一個三角塊,調節兩區巢門的大小就能有效控制兩區的蜂量,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
二、失王儘管雙王同群中間隔開,也會因種種原因導致兩王會面咬殺而失去一隻蜂王,雙王群也就喪失了雙王的意義,所以防失王是飼養雙王群的一項基本任務。根據我的體會,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是預防失王的有效措施。提脾檢查時一定要看到蜂王,準確無誤地放回原區,防止蜂王不慎從脾上跌落或兩區互換巢脾混在一起;掀起隔王板時要看清楚,蜂王是否附在隔王板上,若發現蜂王在隔王板上應及時把蜂王放回原區;外界氣溫較高時,巢門口在夜間常會聚集許多蜂而形成蜂鬍子,這也為蜂王夜間從巢門口互串製造通道,特別是拿掉巢門擋板的蜂群,蜂王極易串區。我把小木塊用蜂蠟粘在巢門口中間作隔擋,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三、見子不見蜂見子不見蜂就是蜂巢內的幼蟲量一直不少,但蜂數遲遲沒有相應的增長。這種現象養蜂者並不陌生,其原因較多,如飼料不足、哺育力不足、病蟲害、慢性中毒及近親繁殖等。但屬於雙王群的原因只有兩種情況:第一是早春繁殖時一些人有急躁心理,不顧蜂群哺育力超量加脾,放開蜂王猛產卵,導致幼蟲營養得不到保障,雖能成活,卻先天不足,有子無蜂。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是蜂巢內子脾的數量與哺育力相適應。實際的哺育力是多少呢,書刊上介紹早春蜜蜂的哺育力是 1∶1.2,但在現實管理中卻很難精確計算,一
般採取初始時蜂多於脾,加脾後蜂脾基本相稱,只有新蜂哺育力上來後,再適當多加脾。
四、強群低產強群是高產的基礎,但雙王群處置不當往往會出現強群產蜜少的現象,這裡存在繁蜂與蜜源相適應和繁蜂與採蜜相協調的問題。雙王群自早春繁殖起來後,繼箱中沒必要保持大量的子脾,巢箱中的 6~8張整框子足以維持一定群勢。在大流蜜期時,繼箱不放子脾;在輔助蜜源期,根據需要放 1~2張子脾。不分何時在繼箱保持大量子脾的蜂群不僅不能高產,管理也費工,還容易造成分蜂熱,不利於蜂群運輸。
五、換王雙王群用王量比單王群增加 1倍,如果採用專門的育王群培養蜂王,然後逐個介入蜂群,不僅用王成本增加,而且煩瑣,加大了工作量。我們採用原群分臺的方法,雙臺同時介入,開蜂箱前後門交尾。但發現,由於後門多是臨時開通,起初活動蜂很少,這會導致該區處女王推遲 2天交尾。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一定會影響交尾成功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我們的方法是在趕到計劃換王的場地後,先開後門或提早一天培養後門區王臺。
有人擔心生產群的排列方式不利於處女王認巢,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實踐證明,原群換王的成功率與交尾箱基本一致。當然,原群換王不能保證 100%成功,所以還需幾個交尾群同步培育蜂王以作備用。雙王群換王過程中的補王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兩王皆失,用常規方法同時介入兩王;另一種情況失去一隻蜂王,這時補王的方法是先取出蜂王,然後再同時介入蜂群。筆者發現,新王剛剛產卵到小幼蟲階段的 6天,蜂群對蜂王特別親近,於是我便試著採用直接誘入法,從專用交尾群裡提出同批新王在缺王區門口輕輕放入,結果十分安全。此法使用 20多年從未失敗過。
六、管理蜂群管理主要目的是調動並保持蜂群的生產力。主要內容是檢查蜂群,我們的方法是每天檢查調整 12群,18天一個檢查週期。檢查時把出房子集中在下一個區內,另一區調進一張空脾供蜂王產卵,4天后成為取漿用的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