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詩:
1、《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4、《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5、《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6、《御街行》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7、《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
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尩悴。
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8、《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
9、《遊廬山》
五老閒遊依舳艫,碧梯雲徑好和途。
雲開瀑影千門掛,雨過鬆簧十里鋪。
客愛往來何所得,僧言榮辱此間無。
從今愈識逍遙旨,一聽升沉造化爐。
10、《定風波》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
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
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拓展資料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的詩:
1、《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4、《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5、《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6、《御街行》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7、《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
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尩悴。
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8、《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9、《遊廬山》
五老閒遊依舳艫,碧梯雲徑好和途。
雲開瀑影千門掛,雨過鬆簧十里鋪。
客愛往來何所得,僧言榮辱此間無。
從今愈識逍遙旨,一聽升沉造化爐。
10、《定風波》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
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
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拓展資料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