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469617755

    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的孝陵,具體地點,史載不詳,地面又無封土,適逢1993年及1994年接連被盜後,考古部門才進行正式發掘。根據發掘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棺槨遺蹟,武德皇后志石及天元皇太后金璽等,判定此墓確為北周武帝與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孝陵位於今咸陽市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東南約1000米處,西距唐順陵約1500米。墓葬總體坐北向南,墓道全長68.4米,由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及甬道、土洞式單墓室組成。這樣的形制,與已發現的北周皇室、貴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體相同。孝陵雖經多次盜掘,但出土物仍很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數百件之多。其中有各類陶俑150多件、陶瓷器近40件、玉器8件、銅帶具1套、金器21件及志石2合。金器中的“天元皇太后璽”尤為珍貴,純金,重802.56克,獬*鈕,正方形璽面,邊長4.45、寬4.55、盒鈕通高4.7釐米。璽面篆書陽刻“天元皇太后璽”6字。章法獨特,世所罕見。二合志石,一為“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一為“周武德皇后志銘”,志面陰刻“大隋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甲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祖諡曰武德皇后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於孝陵”。證明確為北周武帝與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在陝西省咸陽博物館裡,珍藏著一件稀世國寶———“天元皇太后璽”。這件被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確定為國家一級藏品、國寶級文物的璽印,重800多克,由印臺、印紐兩部分分模合鑄後,再用榫卯鑲嵌而成。

    “天元皇太后璽”原是北周武帝孝陵的陪葬品,1993年被盜出後蹤影全無。直到1996年的嚴打鬥爭,咸陽市渭城區公安分局獲悉其線索後,馬上由文物派出所專案偵破,經13天的連續作戰,才使這件稀世珍寶完好無缺地回到國家手中。

    史載,“天元皇太后”即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祖姓阿史那,是突厥俟斤可汗的女兒,貌美賢淑。公元560年,宇文邕登基,先後多次派遣使者求親,都未曾成功。直至8年後,宇文邕才如願以償,迎娶阿史那氏並封其為皇后。宇文邕駕崩後,阿史那氏又先後被其子孫尊為天元皇太后、天元上皇太后、太皇太后。“天元皇太后璽”正是阿史那氏被尊稱為“天元皇太后”時所用之璽。這位曾歷經三朝的皇后,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卒年與武帝合葬孝陵,她生前享有的“天元皇太后璽”金印也一同隨葬。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國寶”之稱和關於它的許多故事。

    然而,“天元皇太后璽”也只是中國眾多珍貴古璽中的一個。古文獻記載,中國古璽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官印、私印皆稱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規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稱為璽,除此之外的均稱“印”,並對官印作了嚴格的規定,以不同的印紐、形制和質地,代表不同的官位品級。及至漢代,璽印製度漸趨寬鬆,皇后、諸王、王太后之印亦可稱為璽,雖仍規定皇帝用玉璽螭虎紐,皇后用金璽螭虎紐,“天元皇太后璽”金印則正好符合皇后之璽金制這一規定。但並非所有璽印都是如此,如1954年陝西略陽出土的“朔寧王太后璽”為金質,龜紐;1968年陝西咸陽出土的“皇后之璽”為白玉質,螭虎紐等。

    “天元皇太后璽”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皇太后金印,它解開了北周皇家喪葬制度之謎,填補了考古學上這一歷史時期的空白。

    孝陵發掘歷史意義  北周自孝閔帝宇文覺開始,歷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靜帝宇文闡,共5帝,25年而亡。《北史》和《周書》關於北周帝陵的記載極為簡單,僅可知孝閔帝葬靜陵、明帝葬昭陵,武帝葬孝陵,宣帝葬定陵,靜帝葬恭陵。但具體位置不詳,加之北周帝陵不封不樹,地面沒有標誌,也無石刻儀衛,陵園建築等,歲月流逝,後世全不知其蹤跡了。孝陵的發掘和發現,為我們尋找北周其他四座帝陵提供了重要線索。從武帝孝陵地望來看,北周帝陵均應在孝陵附近,即今底張鎮一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辭職後查出在職期間得病怎麼要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