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豫家庭生活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文學史上常新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歌,《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韻動人的一曲  . 他的鄉愁詩歌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濃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漂泊在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予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歌的結尾也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白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的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織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 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變的撩人秋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是中國民族傳統的鄉愁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詩歌不可比擬的深度.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韻律,其中“小小” “”窄窄“矮矮”“淺淺”在同一位置的重疊詞的連用,使得全詩低迴往復,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的數量詞的運用,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是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初讀《蒹葭》這首詩並不覺得怎麼樣,而在細細品味之後竟也對它愛不釋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文一唱三嘆,讀去琅琅上口,且不禁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迷朦的秋晨,在平靜又微泛漣漪的水邊,在迎風搖弋的蘆葦叢中,執著的追尋者帶著心中的嚮往、熱切的渴望,向著美的世界尋找伊人——美的化身.自然的美,伊人的美,執著的美,……好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  透過《蒹葭》,透過那層朦朧、那層薄霧,伊人在水一方,彷彿近在眼前,但又遙不可及.伊人很美,但朦朧的面紗令其若隱若現,飄忽不定,又添幾份神秘色彩,如此生動的描摹,令人萬分神往,可求而不可得.這便是朦朧詩的祖先吧.  《蒹葭》的美更在於追求者執著、不懈的尋求.伊人隱隱現現,飄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俟”,“在水中祉”……而追尋者無論“道阻且長”或是“道阻且躋”或是“道阻且右”,始終“溯洄從之”,“溯游從之”,“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尋求著,尋求著.伊人的美喚起了他的不懈、執著的尋求;不懈、執著的尋求更增添了伊人的美、詩文的美.  今人大多把《蒹葭》看作戀歌或是思戀詩,伊人便是美女或賢人,我想,既然《蒹葭》是神秘的,朦朧的,那我們有何必一定要追問個水落石出呢?《蒹葭》是一首尋求詩(不知是否有這一類別),伊人是所有人所向往、所渴求的、遙不可及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是“君子好遒”之窈窕淑女,是賢明君主尋覓之有才能人,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是世人神往之仙境瑤池……什麼是美的,什麼是我們應該去不懈、執著追求的,那就是“伊人”.  《蒹葭》——美!  找不出不喜歡的理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型載貨汽車駕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