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宴
-
2 # 鄧海春
朱允炆是明朝繼朱元璋之後的第二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跟祖父朱元璋的霸道猛烈不同,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他聰明機智,學東西也很快,擁有年輕人的熱情朝氣與衝勁。他從小深居皇宮,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學習,基本上沒有接觸過戰場上的廝殺搏鬥,行軍打仗於他來說是弱勢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深知這一點,於是留給了朱允炆一支王牌部隊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在後來朱允炆的皇叔,時任燕王的朱棣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時,朱允炆卻並未用上這支王牌軍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朱元璋給朱允炆的王牌軍隊究竟是何來頭。這支軍隊名為沐家軍,第一任首領是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二歲起便隨朱元璋攻伐征戰,期間多次立功,深得朱元璋器重。後來朱元璋派他去鎮守雲南,沐英更是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守衛雲南。雖然在朱允炆登基的時候沐英已經去世了,時任沐家軍首領的則是沐英的次子沐晟了,但沐家軍的強大的戰鬥力還是並未被削弱的。有人說,如果靖難之役時朱允炆呼叫了這支軍隊,朱棣是根本沒有機會稱帝的。那麼,究竟為何,朱允炆沒能用得上這支軍隊呢?
其一,建文帝朱允炆過分輕敵。朱允炆繼位後便開始大肆削藩,一步一步削弱自己的皇叔們的權力。當時,朱允炆不僅回收了朱棣的兵權,還把朱棣的兵馬全部調走了,此時的朱棣已然沒有可以用的軍隊了。當他決心起兵謀反時,身邊只有僅剩的800個侍衛。
雖然在後來朱棣的軍隊發展到了10萬餘人的規模,而坐擁朝廷30餘萬常備軍的朱允炆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他相信自己不必呼叫沐家軍也照樣可以輕易打敗自己的皇叔朱棣。正是朱允炆這樣一種輕敵的心理矇蔽了他的雙眼,導致他在靖難之役時沒有認清局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其二,鎮守雲南的沐晟有心無力。沐晟在建文元年(1399)鎮守雲南,並且還承襲了西平侯的爵位。但此時的雲南仍舊不安定,當地土司經常發動叛亂。在靖難之役之時沐晟有心支援建文帝,但他也面臨著層層阻礙,此時雲南各地在籍軍戶也就十餘萬,他調集這些兵馬進京,不但需要朝廷的旨意,時間上也是很大的問題。
南京與雲南相距甚遠,此時的沐晟也沒有充足的物資支撐行軍。並且路上耗費時間長,等沐晟的軍隊趕到時說不定勝負已成定局了。再加上沐晟如果貿然離開雲南,那些蠢蠢欲動的土司說不定便會趁機叛亂,那麼到時候沐晟的處境則會變得十分糟糕了。
靖難之役可謂時堪稱史詩級的藩王叛亂,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地方戰勝朝廷的叛亂。建文帝朱允炆抱著悠然自得的必勝決心,燕王朱棣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必死決心。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建文帝朱允炆身陷火海生死未卜,朱棣則勝利遷都北平開創永樂盛世。不得不說,這場戰役中朱棣的勝利有著很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時也命也。
回覆列表
建文帝朱允炆的戰敗,其實是一個偶然性事件。雖然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朱棣看起來很能打,並且北軍的勝率也比南軍高,看上去打得也比南軍炫酷,但實際上除了最後的突襲,最大的成果也不過是打到濟南城下而已,還攻不破濟南,連山東都沒拿下。
最後,朱棣孤注一擲,放棄後方,孤軍深入,直搗南京。首先何福的追兵中了埋伏,然後盛庸的正面部隊抵不過朱棣搏命,也被擊敗,朱棣到達長江北岸。但此時要攻下南京也並不容易,長江下游寬闊難渡,朱棣的軍隊也不擅水戰,而南軍的水軍竟然投降了朱棣,朱棣得以順暢過江。
而南京城也是很難攻的,朱元璋當年苦心經營得固若金湯,朱棣要是長久的頓兵堅城之下,等南軍的援軍聚集或者後方失陷,都是死路一條。結果建文帝不察,用同情朱棣的谷王和早有二心的李景隆為帥,兩人直接獻城投降,建文帝這才意外失敗。
所以說,朱棣能夠取勝固然跟戰鬥力強悍有關,但運氣成分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