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提問者,古人讀書也是先易後難的,提問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誤差,大概是《三字經》在如今看來是比較難的吧!畢竟《三字經》篇幅還是很長而且內容豐富駁雜。
下面是對《三字經》的一些介紹:
其實《三字經》是一本由宋代人編纂的兒童啟蒙讀物。一問世便不同凡響,深受讀書人的喜愛,即使是兒童也讀起來朗朗上口,一直廣為流傳。
其流傳至今成為經典讀物不是沒有道理的。《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民間故事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下面再來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讀書的,課本又是什麼?
1.孔子以前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出現使私學在民間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孔子雖非私學的首創者,但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 它衝破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官府壟斷的局面,擴大了教育物件,使廣大平民也能獲取學問。
在孔夫子之前,古代教育學習的是史書,即“以史為鑑”;
2.孔子以後
自從孔夫子提倡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學生啟蒙一般開始學《詩經》。
《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其內容豐富,既有來自民間創作傳唱的詩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內容,例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又有來自上層社會和國家層面的詩歌,如祭祖與貴族的歌舞宴會等場景使用的;甚至還有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且詩歌相對於其他書本而言更容易入門和記憶。
3.《三字經》出世後的以明清為代表
孩童五六歲以前若是有家學(傳授家族世代相傳的經驗、祖訓、技能和家中輩分等內容),則是在家先學習家學,由家中女眷(或是專人)教導;一般的平民而言則是直接五六歲左右前往私塾拜先生後開始讀書的。
私塾一般先教《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以及明末清初時期才有的《笠翁對韻》和清時期的《弟子規》等書籍。此後稍大一點的讀《增廣賢文》等更深一點的書,這些書籍都是要求全文背誦的,而不是如今的泛泛而讀。其目的在於認字、懂一些初淺的道理、學做人、知道大概的歷史、認全姓氏、為做對聯和寫詩文打基礎。
此後便是從《論語》開始的四書(再加上《孟子》、《大學》、《中庸》)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周易》)。可別看就這幾本書,其中衍生的經解集註卻數不勝數,歷朝歷代積累了大量的版本,光是《論語》就有不下百十種解說版本,更不論更玄妙的《周易》。
問題回答就說到這裡了。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提問者,古人讀書也是先易後難的,提問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誤差,大概是《三字經》在如今看來是比較難的吧!畢竟《三字經》篇幅還是很長而且內容豐富駁雜。
下面是對《三字經》的一些介紹:
其實《三字經》是一本由宋代人編纂的兒童啟蒙讀物。一問世便不同凡響,深受讀書人的喜愛,即使是兒童也讀起來朗朗上口,一直廣為流傳。
其流傳至今成為經典讀物不是沒有道理的。《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民間故事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下面再來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讀書的,課本又是什麼?
1.孔子以前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出現使私學在民間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孔子雖非私學的首創者,但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 它衝破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官府壟斷的局面,擴大了教育物件,使廣大平民也能獲取學問。
在孔夫子之前,古代教育學習的是史書,即“以史為鑑”;
2.孔子以後
自從孔夫子提倡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學生啟蒙一般開始學《詩經》。
《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其內容豐富,既有來自民間創作傳唱的詩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內容,例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又有來自上層社會和國家層面的詩歌,如祭祖與貴族的歌舞宴會等場景使用的;甚至還有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且詩歌相對於其他書本而言更容易入門和記憶。
3.《三字經》出世後的以明清為代表
孩童五六歲以前若是有家學(傳授家族世代相傳的經驗、祖訓、技能和家中輩分等內容),則是在家先學習家學,由家中女眷(或是專人)教導;一般的平民而言則是直接五六歲左右前往私塾拜先生後開始讀書的。
私塾一般先教《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以及明末清初時期才有的《笠翁對韻》和清時期的《弟子規》等書籍。此後稍大一點的讀《增廣賢文》等更深一點的書,這些書籍都是要求全文背誦的,而不是如今的泛泛而讀。其目的在於認字、懂一些初淺的道理、學做人、知道大概的歷史、認全姓氏、為做對聯和寫詩文打基礎。
此後便是從《論語》開始的四書(再加上《孟子》、《大學》、《中庸》)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周易》)。可別看就這幾本書,其中衍生的經解集註卻數不勝數,歷朝歷代積累了大量的版本,光是《論語》就有不下百十種解說版本,更不論更玄妙的《周易》。
問題回答就說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