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4083199382

    這是千古以來引發無數曲解的一章。

    小人在後世帶有貶義,但在《論語》中,任何人在還沒有成就君子之前,都是小人;說句更嚴重的話,如果嚴格按照孔子的“小人”標準,現在社會大部分人,連“小人”的標準都達不到。別不服氣,請問孔子所說的“硜硜然小人哉”的標準:“言必信,行必果[13.20]”,有多少人達到了?“小人”,朱熹解釋為“僕隸下人”,錢穆和不少現代的註釋者都從之——孔子之學被宋儒敗壞,由此可見一斑。

    本章通常的斷句: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是有問題,內容的理解歷來更是有無數分歧,例如“女子”,楊伯峻作現代文意義下的“女子”,錢穆解為“家裡的妾侍”,如此解釋,連累孔子自新文化運動以來被扣上“輕視婦女”的帽子。

    千百年來,種種紛爭附會,都是由於沒有對《論語》一以貫之,而隨心所欲、妄為而成。比如,本章“女”,通“汝”。一個明顯的事實:《論語》中,幾乎所有的“女”,都作如此通假。“女子”就是“汝子”,指你們這些學生。“唯”,句首發語詞,起強調作用。

    “與”,親近、結交。“與小人”,就是親近、結交小人。為什麼要親近結交小人?所有的君子、乃至聖人,都由小人而來;小人是沒有成就的君子、聖人,因而有成就君子、聖人的潛能。後來孟子的“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論斷,正是由此而來。“唯女子與小人”,你們這些學生小子啊,與小人親近、結交——顯然,如果到此為止,這不是一句完整的話。

    與小人的親近、結交,要注意什麼呢?有兩個需要實踐的內容:難、養。“為”,不是“是”,而是做、幹、實踐的意思。“難”,通“戁”,敬也。為什麼結交小人要以“敬”?

    首先,我們來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提供的一個相當有趣的對照:“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這是從小人的角度出發,如何與君子相處,做一個合格的“小人”的標準。正如我們上面說的“修己以敬”,是小人的發心立志,修學君子之道的開始。更早時候的“侍於君子有三愆”也是討論小人如何侍奉君子的。

    而教學相長,教與學,兩者本來是互動的活動,而“敬”是聯絡二者的紐帶。本章從君子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與小人相處,仍是以“敬”。如果問:“為什麼君子對小人也要以敬呢?”這就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人與人之間,無論君子、小人,等無差別;“君子”、“小人”的名稱,不過是一種名言標記,非“不朽”的牌坊。君子以“禮”造就,“禮”的核心“敬”像血液一樣流淌,溫潤著身心。若是君子生輕視小人之心,以為自己高高在上,是為大我慢,則不敬,不敬則非君子矣。

    與小人親近、結交,並不是僅僅心敬,對小人有足夠的尊敬就可以。另外一個要求是,“養”,供養、奉養、養育也,引申為對身心的培養,滋養,教養;《禮記·文王世子》有:“立太傅、少傅以養之”,鄭玄注:“養者,教也。”孔子稱讚子產有君子之道,其一就是“養民也惠”,養民首先要善待民眾,不但要留意、關注民眾的物質生活,也要關注民眾的精神生活,在各個方面影響、幫助小人。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你們這些學生小子啊,與小人親近、結交,要踐行以敬之心善待小人以及培育、滋養小人的身心。

    “與小人”這個過程,除了“難、養”兩個大原則外,還必須注意在實行時候尺度的拿捏:不可過親近也不可過於疏遠。人與人之間,最難除錯的就是“距離”,這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同時互相諒解。非但君子結交小人如此,前面所引《左傳》的“[君子]惡之(‘之’指小人)不敢遠,好之不敢近”的小人的標準也是如此。

    “孫”,通“遜”,謙遜,謙讓。“怨”,怨曲。這就是為什麼君子、小人的標準都有“敬”。所謂“為禮以敬”,以敬,對反映當下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禮”有透徹的理解,才有可能找到這個最合適的距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芋豆腐怎麼樣才算是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