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
2 # 從557234846378
努久居漢營、瞭解明兵器材!而拿攻冥斯科、盼望中以戰養戰完全失敗!空無一人、衣糧!俄只留下幾十人躲在地室內、半夜出來燒房子!而努也是一樣、作了肅清百姓、明兵一路無法採買、兩軍對陣、缺衣無糧因此投敵上萬!選在冬季就因風雪火器也難使用可能性?且南勇手足天生不抗涑、若無厚衣、猶如斷臂!
-
3 # 在下古麒
薩爾滸戰爭委實是一次明清之間的轉折點。
在這次戰爭之後,明朝與後金的力量對比都變換了位置,明軍由攻勢變為守勢,而後金則由防禦變為主動攻擊。連後來的乾隆帝也不得不承認,這薩爾滸戰爭是極具關鍵性的一次戰爭,使得後金能夠“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
那麼,在這次戰爭當中,努爾哈赤是否是“僥倖”勝出呢?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場戰爭並沒有什麼僥倖不僥倖的,因為綜合雙方的實力,各有各的優勢,所以勝負本就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麼,在當時,明軍與後金的軍事實力大體上如何?
在戰爭前夕,明朝方面就已經糾集了十二萬兵力(其中包括北韓和葉赫的力量),而努爾哈赤這邊的兵力大概在六萬到八萬,所以很明顯在數量上明軍是完全壓制後金。
當然,在戰爭當中,將領是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的。而明軍方面以楊鎬作為全軍的遼東經略(總指揮)而後金方面也是努爾哈赤親自上陣。努爾哈赤這個人自不必多說,很多人都熟悉,我們主要來講一下楊鎬這個人。
楊鎬在歷史上的評價相當的低,不僅僅是因為在薩爾滸戰爭打了敗仗,因為在此之前他就多次打了敗仗,足以說明這個人在軍事上並沒有什麼才能。從戰爭伊始明軍所制定的戰略戰術上就可知一二。
在一番打算之後,以楊鎬為首的決策集團制定出來的兵略大致是:“兵分四路,分進合擊”,而反觀努爾哈赤,則是統兵一處,“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試圖將分散的明軍各個擊破。
當然,除了人事上的安排之外,天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很顯然,當時的天時偏偏就站在了努爾哈赤一邊。當時時值三月,而且又是在遼東地區,明軍方面有許多都是從關內甚至是南方省份掉過來的兵丁,所以很不適應這種遼東特有的寒冷。所以有“風雪大作,三軍不得開眼,山谷晦冥,咫尺不能辨”。而努爾哈赤這邊大部分都是當地的,一來對地形比較熟悉,二來也能夠適應嚴寒天氣。
以上所舉的幾個因素僅僅是其中比較重要的,戰爭的成敗還有軍心士氣,部將素質,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各方面的因素,不過籠統看起來,這些方面大體上都是以努爾哈赤略優,故而筆者認為這場戰爭努爾哈赤並非就是僥倖。
回覆列表
當然不是。韃子頭兒雖然可恨,但單從軍事角度來說,還是可圈可點的。
此役是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決定性的會戰,明軍在兵力上有壓倒性優勢,卻因兵力分散,各路聯絡困難,加上將帥不和、用人不當、師期洩漏、叛將通敵和亟欲速戰速決,反而讓敵方有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後金軍以攻為守,集中兵力而以寡擊眾,使明軍由戰略優勢變為戰術劣勢,四路出師,分兵未合,兩雙敗北。
此役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後來明朝雖有王化貞試圖收復失地但遭到挫敗,自此漸由攻勢轉為守勢,而後金則漸由守勢轉為攻勢。明朝最後失去大部分遼東都司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分土地如寧遠、錦州、杏山、塔山等地的關寧錦防線及日後毛文龍率領的東江軍所收復的鴨綠江口一帶領土,直至甲申之變李闖陷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為止。
明朝傾全國之力,調兵遣將近一年多時間,結果前後不到五天,就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徹底打垮。傷亡四萬五千八百餘人,文武官吏死者達三百一十人,丟失馬、騾、駱駝等獸二萬八千餘匹,損失火器槍炮二萬餘件,精銳盡失,四路軍中僅南路軍損失較小。國家元氣大傷,財政雪上加霜,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