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Cubiz老徐

    秦朝並不抑商,只是抑秦人經商,即便如此,秦曾經也出現了一位大商賈—黑寡婦。

    這個事情要從商鞅變法時說起。

    商鞅變法時,秦國在7大諸侯國中是最貧弱的,要不是秦孝公和商鞅合力變法秦人恐怕又會回到遊牧狀態了。秦國當時雖然窮,但是秦人骨頭硬,一根筋,別看私鬥成風,但是對外作戰從來不含糊,這也是秦國隨久衰而不滅的原因。

    商鞅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民情,制定了秦國的法律,禁止秦人經商,在咸陽都城特地劃分了一個區域,專門供其他六國商賈經商(類似現在的CBD)。其之所以禁止秦人經商,一方面受傳統等級制的思想影響,士、農、工、商(那個時候的商更多的是指類似貿易行那樣的行商),商是最末等級的人;另外一方面也擔心商人的行為會影響到秦人淳樸的民風,造成秦國根基不穩。

    商人的趨利本性,要求商人要有靈活的頭腦和思想(說難聽點兒,有奶便是娘。),而秦人本性恰恰相反,一根筋,頭腦簡單是當時秦人的最大特點,也是支援秦國變法的最強優勢。因為,一旦為秦人植入一種價值觀,就很難再被改變了,這也是為什麼自商鞅變法到秦始皇期間,秦國一直奉行商鞅新法是秦國越來越強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雖然秦法禁止秦人經商,但是秦國的貿易繁榮程度一點兒也不弱,那時的咸陽就是全國的商貿中心,東方六國,西部戎狄,北部匈奴等商賈均在咸陽經商,可以說當時咸陽的GDP可以達到全國的1/2強。也正是商貿的繁榮,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全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

    秦國是那個時期,全世界範圍內,政治制度最先進、農業最發達、工商業最發達、軍事實力最強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那是中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只可惜,趙高專權、李斯的私慾再加上秦二世的無能,導致這麼一個偉大的國家,頃刻間倒塌。

  • 2 # 鄧海春

    古代的一個政府採取什麼樣的制度,取決於如何最大化當政者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則要求政府對人民有全方面的控制。於是,諸如:焚書坑儒、文字獄等歷史現象層出不窮,無非就是怕人民有了自己的想法,朝廷便一個勁兒的愚民。因為在古代,開民智一定程度上與朝廷利益是相沖突的。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秦朝最需要的是什麼?兼併諸侯國以後,一改分封制為中央集權制度,為的就是將權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也防止權貴造反。而百姓,則是一直沿襲秦國的戶籍制度。

    可見秦朝當時要的是穩定,大家乖乖聽朝廷的話。

    如此便有了“重農抑商”策略,農民不可輕易遷移,如果需要遷移前往其他地方需要登記在案。而重視農業,可以將農民綁在土地上。相反,商業的發展則需要商人奔波前往各個地方進行貨物售賣,那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現象。這也符合接下來其他朝代中央政府的利益,因此,重農抑商成為了中央集權制度相伴相生的各個朝代政策方針。《商君書.弱民篇》中說“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 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 以賞戰民,則輕死。”可以看出,當時大家認為,只有讓人民窮困,才便於控制,如果人民富裕,“飽暖思淫慾”可能會造成社會動盪。而商人進行商業貿易所獲得的錢財遠比耕種來得容易和多,如果有商業貿易蓬勃,商人生活比農民好,容易吸引其他的農民也棄農從商,這也是秦朝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從社會地位上對商人進行剝削,營造商人“輕賤”的社會氛圍。

    最後便是秦朝是透過“軍”“農”二者獲得的統一和勝利,因此在之後的制度制定中,對二者十分重視。

    因此,當時秦朝是否抑制商業發展的答案顯而易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人,生活到底有多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