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隨葉兒落873

    知府

    知府又叫太守、府尊,又或者黃堂,是個地方官名。知府雖然不像在京城做官的人那麼位高權重,但是在他自己的地盤上他的級別是最高的,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市的市長一樣,權力還是挺大的。

    知府這個官職是從唐朝時期開始流傳開來的,但直到宋朝的時候,這個官職的重要性才漸漸顯露出來。《水滸傳》裡面就有一段這樣的記載:“知府派人去取了供詞,發了公文,又帶了仵作等人來檢驗屍體,等到明天的時候再來彙報。”從這一段不妨可以看出宋朝的知府還具有掌管破案偵緝的權力的。

    清朝時期,省級和縣級之間設定的行政機構就是知府,在那時,知府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官職了。除了在中央的府長官被稱為府尹外,其他各個地方的府長官都可以稱作為“知府”,清朝的一位詩人龔自珍就曾擔任過這個官職。清朝的知府掌管一方事宜,無論是釋出皇帝政策還是管理一方百姓都得知府一個人做。不過為了減去知府的一些負擔,在知府下面還設有同知(相當於副市長)、通判等官員,他們都是歸知府管理,主要的職責就是管理江海防務、水利交通、督捕等事務。清朝的知府是個四品官職,每年可以拿105兩的銀子,相當於現在4萬多塊錢,這麼算下來一個月能賺4千多,也挺符合現在公務員一個月的工資的。

    知州

    知州這個官職最早出現在宋朝時期,當初提出要設立這個官職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那麼知州設立的初衷就是宋太祖想削弱節度使的權力,不想再重蹈一次唐代武人割據的覆轍。眾所周知,宋朝一向喜歡“重文輕武”,所以知州這個官職通常都是由文官擔任的,因此當時的知州品級都是很高的,一般在二品以上。元朝的時候,知州的設立也和宋朝大為相同,基本沒有什麼改變。

    但是到了清朝時期,知州這個官職就很固定的了。在《日知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宋葉適言,五代之患,專在藩鎮。太祖思靖天下,以為不削節度,則其禍不息。於是始置通判,以監統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權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要清其權……唐制,京郡乃稱府。至宋,則潛藩之地,皆升為府。宋初,太宗、真宗皆嘗為開封府尹。後無繼者,乃設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

    當時清朝時期的各級行政區規劃大部分不變,都是延續著明朝時期,分為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下領散州和縣。但是清政府又設定了一個新的行政區劃單位,就是廳。廳是在新開發的地區設定的區劃單位,分為散廳和直隸廳。散廳隸屬於府,和散州、縣是平級的,而直隸廳與府、直隸州平級,隸屬於省。

    清朝時期的行政區規劃系統基本上都是以省—府—縣和省—直隸州—縣組成的。在一些偏遠地區,也會設定府、州、縣。但是在青海、新疆、蒙古地區就會設定盟、旗行政規劃單位。這裡的盟就相當於府,旗就等於縣。當時全國的直隸州有76個,散州有48個,還是挺多的。知州的下面也會設有同知、 判官等官職,他們的職務也和知府差不多,主要是為了幫助知州處理財政、治安、刑法等事務。清朝的知州是五品官,月俸大約是十石,不算太高,但也算中規中矩了。

    那清朝的知府和知州到底誰的權力大?一般來講,直隸州的知州和知府有著一樣的俸祿,而散州的知州和知縣有著同等的待遇。從他們的官階品級上來看的話,知府的品級最高是從四品,最低是從五品,而知州的品級是從五品。

    所以,總的來看,清朝知府明顯是比知州的官階更高,權力更大一些。

  • 2 # 狠不下心

    區別在於兩者的主要職責不同。

    知府也稱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長官。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查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總的來說,知府明顯比知州的官階更高,權力也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尚宮居等級帖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