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蜀道難》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淥水曲》
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茫茫愁殺人!
——《猛虎行》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橫江詞》
五色粉圖安足珍,真山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地白風色裡,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泉明,不飲杯中酒。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春風狂殺人,一日劇三年。
——《寄韋南陵冰,餘江上乘興訪之, 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
此歡竟莫遂,狂殺王子猷。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俠客行》
什麼愁殺、笑殺、狂殺、醉殺、惱殺,這樣的俠氣,是人們想得而求之不得的。
很喜歡李長之先生說的一段話,
倘若說在屈原的詩裡是表現著為理想(Ideal)而奮鬥的,在陶潛的詩裡是表現著為自由(Freiheit)而奮鬥的,在杜甫的詩裡是表現著為人性(Menschlichkeit)而奮鬥的,在李商隱的詩裡是表現著為愛(Liebe),為美(Schnheit)而奮鬥的,那末,在李白的詩裡,卻也有同樣表現著的奮鬥的物件了,這就是生命和生活(Leben)。
我有許多時候想到李白。當我一苦悶了,當我一覺得四周圍的空氣太窒塞了,當我覺得處處不得伸展,焦灼與渺茫,悲憤與惶惑,向我雜然並投地襲擊起來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而這種不得伸展的時刻,在中國,太多了。
另一個原因是確實寫的太好了,隨便舉兩句。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聖嘆評曰:
前解:人傳此是擬《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爭先生豈欲避其形跡,乃將“去”、“空”縮入一句。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別添一閒句,因而起雲“鳳凰臺上鳳凰遊”,此於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江自流”,亦只換“雲悠悠”一筆也。妙則妙於“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唯有花草埋徑,此豈不被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臺空”,極寫人世滄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於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我惡乎知甲於興之必賢於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於種瓜豆人哉?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而且這兩句也用比興,比者,謂烏未棲,說人未歸。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
因為黃雲,因為歸飛,因為碧紗之美,我們甚至忘記了悲傷。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蜀道難》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淥水曲》
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茫茫愁殺人!
——《猛虎行》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橫江詞》
五色粉圖安足珍,真山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地白風色裡,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泉明,不飲杯中酒。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春風狂殺人,一日劇三年。
——《寄韋南陵冰,餘江上乘興訪之, 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
此歡竟莫遂,狂殺王子猷。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俠客行》
什麼愁殺、笑殺、狂殺、醉殺、惱殺,這樣的俠氣,是人們想得而求之不得的。
很喜歡李長之先生說的一段話,
倘若說在屈原的詩裡是表現著為理想(Ideal)而奮鬥的,在陶潛的詩裡是表現著為自由(Freiheit)而奮鬥的,在杜甫的詩裡是表現著為人性(Menschlichkeit)而奮鬥的,在李商隱的詩裡是表現著為愛(Liebe),為美(Schnheit)而奮鬥的,那末,在李白的詩裡,卻也有同樣表現著的奮鬥的物件了,這就是生命和生活(Leben)。
我有許多時候想到李白。當我一苦悶了,當我一覺得四周圍的空氣太窒塞了,當我覺得處處不得伸展,焦灼與渺茫,悲憤與惶惑,向我雜然並投地襲擊起來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而這種不得伸展的時刻,在中國,太多了。
另一個原因是確實寫的太好了,隨便舉兩句。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聖嘆評曰:
前解:人傳此是擬《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爭先生豈欲避其形跡,乃將“去”、“空”縮入一句。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別添一閒句,因而起雲“鳳凰臺上鳳凰遊”,此於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江自流”,亦只換“雲悠悠”一筆也。妙則妙於“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唯有花草埋徑,此豈不被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臺空”,極寫人世滄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於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我惡乎知甲於興之必賢於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於種瓜豆人哉?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而且這兩句也用比興,比者,謂烏未棲,說人未歸。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
因為黃雲,因為歸飛,因為碧紗之美,我們甚至忘記了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