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堯最棒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進一步顯示老子的哲學是一種調和的哲學。

    人世間,矛盾、爭鬥、對抗、無處不在,老子以看似無為、低調、從細微處著手的最佳方式,將這一切無用的對抗爭鬥消除在萌芽狀態之中,排除了這些不必要無形的困難,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最終成就一番大事。

  • 2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讀

    上一章說:道者萬物之奧,守之可以治身、治家、治國、治天下,故為萬物之貴。那應該如何做呢?於是老子在這一章進行回答:“為無為、事無事、味五味”。怎麼理解呢?“為無為”前面我們說過就是遵循自然規律謹慎而為,而遵循人道妄施妄為是為“有為”;事無事又是什麼意思呢?現實中我們總是做著各種具體的事,沒完沒了,總是沒有盡頭,而聖人會怎麼做呢?在他們看來所有俗事皆不為事,他們只把如何掌握天道自然法則作為自己唯一應該做的事,所以稱為事無事;味五味呢?意思是恬淡為要、少私寡慾,這裡寡慾不是無慾而是無過分的欲!

    第一句是總綱,那麼該如何認識、如何具體做呢?認實踐上看: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為什麼去做難的東西都要由容易的地方入手,而想把事做大得從細節處著手呢?答案是天下難事必做於細、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萬物的組成看似雜亂無章,實則都有規律可循,只要我們掌握了他們的規律,萬物在我們眼裡就不在難、不再大,都是由容易、細小的部分有機組合而成的,懂得並掌握其內在規律就會如同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反之則是盲人摸象、無從下手!庖丁眼裡雖有全牛,可庖丁心裡卻無全牛,只是各個器官而已!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成其大。聖人為何始終守弱、處下、不爭呢?就是因為他們懂得不為大反可成其大。怎麼理解呢?大者不知其何以為大,只是一味追求大那麼就會物壯則老,是謂不道!聖人終不為大,是因為他們明白一切所謂的大都是由小組成,虛懷若谷方能容納百川之水,以成大海之廣博!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這一句接著繼續闡述難、易。那些輕易許諾的人必然常常失信於人,為什麼呢?答案是:多易必多難。你之所以輕易承諾別人是因為你總認為這事很簡單可以輕易做到,實則這樣的人看待事物只是看到表面沒有看到本質,知其表不知其理事物自然就難了,難了做不到必然失信於人。比如那些個暴發戶,自以為錢可通天,天下無其不能做的事,可錢能做的事畢竟有限,最終必然失信於人!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意矣!對一個事物洞察秋毫,那麼既要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同時又要從細微處通曉事物之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聖人總是認真對待困難從不輕言容易,故而終沒有什麼真正的難事。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

    老子之言既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又能治身齊家,他講的都是普遍的道理。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告訴我們難事大事要從容易處、細微處入手,同時反過來也告訴問題必須要在剛萌芽時予以正視加以解決,要防微杜漸!任何事情只要我們掌握其規律法則,從容易處、細微處著手便不覺得難;任何問題在萌芽時加以解決就不會產生大問題。

    注:大小多少,以德報怨。這句與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不甚相符,故而沒有解釋(請教各位大神)!如果以德報怨是對,那麼猶如有人拿刀砍你,你不僅不躲反而說:來,請再來一刀!以德報怨不是善,而是腦袋進了水。所以後來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坦尼克號,主要講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