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雅正

    先貼出原詩吧:

    洛夫《苦瓜九行》

    當年,一隻迷路的耗子

    闖進了

    盛滿夕陽的籮筐

    藤架上

    懸著一條滿臉滄桑的苦瓜

    母親伸手去摘

    又縮了回去

    留著吧

    苦,也是一種紀念

    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詩,我以為此詩大概有兩層意義:一是呈現懷舊情愫,即對過去某種經驗的復現;二是傳達人生哲理,即對苦的態度和感悟。兩層意思並不衝突,甚至可以合而為一——復現或者虛構某個夕陽下母親採摘苦瓜的景象,進而悟出面對苦難的人生哲理。

    全詩似乎可細分為三部分:

    【當年,一隻迷路的耗子/闖進了/盛滿夕陽的籮筐】前三行呈現一種場景:夕陽下,有口籮筐,籮筐中有隻耗子。耗子可能是真實的,但似乎更象是一種隱喻,這一點下文再表。

    【藤架上/懸著一條滿臉滄桑的苦瓜/母親伸手去摘】中間三行為第二部分:進一步豐富場景,除了籮筐外,還有藤架,並加入人物——母親。人物的加入,使場景更加生動了,並直接切入主題,面對著“滿臉滄桑”的苦瓜,母親忍不住採摘,大概是想將“苦”“消滅”——僅僅摘去,或者進而吃掉苦瓜。

    【又縮了回去/留著吧/苦,也是一種紀念】最後三行轉折:宕開了一層,母親猶豫了,突然想把“苦”留下,而不再選擇採摘苦瓜,讓它繼續生長、成熟作種,進入生命的下一輪迴圈;或者任其生長、成熟,腐爛、風化。不採摘,似乎表現出一種任自然風物變遷,世事流轉的生命態度。

    即便是苦的壞的東西,再也無法干擾“母親”的內心,她與“苦”似乎和解了,不再害怕“苦”,不再嘗試“摘去”或者“消滅”“苦”,作為一種狀態,“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同樣值得紀念和保留。

    再說耗子。“它”在首行便出現了,說其闖進了“夕陽的籮筐”,後面只提到“苦瓜”,再無耗子的戲份。況且,意欲採瓜的母親,對耗子並無任何反應,這不太合符常情。若真有一隻耗子在,“母親”要麼去拿耗子,要麼被其嚇跑,或者呼喚別人來捉耗子。

    然而詩歌的表現手法卻告訴我們,這裡有可能運用了聯想和比喻——所謂“耗子”,可能不過是夕陽下苦瓜的影子。只有這樣理解,前三行與後六行,才顯得渾然一體,它們的連線,方無突兀和牽強之感。

    如此,詩歌首先呈現的是這麼一種場景:夕陽下,時斷時續的殘風中,瓜藤波光般在空中閃動,苦瓜投入筐中的影子,彷彿迷途的耗子,在尋求出路。

    而夕陽,常給人一種久遠的溫馨感,這與首句“當年”的追憶口吻相合。現實中作者洛夫自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後,再也沒能見到他的母親,關於“母親”的文字,在他筆下都含有一種溫暖和傷痛的味道。世事的變遷,生命輪轉的飄忽感,極易被夕陽和“面目滄桑”的苦瓜點燃。

    苦瓜面目滄桑,內心清苦,這種生命的存在,像極了“母親”和作者的真實體驗。母親本欲採摘苦瓜、爾後舍之的場景,未必為寫實的追憶,但一定是種精神和感受的真誠,而這種感受,亦是經驗的一種。

    再說結構,該詩三層的前兩層似斷實連,稍不留意可能放過,甚至覺得其與下文不諧,更難覺其精巧,仔細琢磨後,方知其比喻之巧妙。到最後一層,急遽轉折,戛然而止,餘味悠長,頗有唐人絕句的神韻,該詩的清簡的語言,更是絕句式的優美。

    更多精彩文學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2 # 聞機起舞

    詩歌語言精煉,不能像小說、散文等一樣鋪展,但講究起興,昇華。這首詩由一隻耗子闖進盛滿夕陽的籮筐,凝視著一隻長相難看的苦瓜興起,像童話世界一樣展現一副畫面,極具色彩,立體,形象,生動。媽媽的出現,讓情節急劇變化。從一位母親的人生閱歷,苦瓜不僅僅是苦瓜,它更符合媽媽的苦難的情感,更體現媽媽的容忍大度。是歲月給了媽媽豐富的情感。至此,屬於詩歌的昇華,更具韻味。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據姓名學陳姿伊三才配置如何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