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童希瑞
-
2 # 使用者4546779864196鍾
太平洋是地球上的第一大洋,覆蓋地球約46%的水面,以及約32.5的總面積。關於太平洋板塊的形成,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也有人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而形成的,但直到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證據。
不過我還是比較贊成太平垟板塊漂移學說,板塊漂移學說是現代科學界比較認可的學說,按照板塊漂移學說,是由於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造成的。地球上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
地球六大板塊的形成是因為地殼的運動而產生的,並不是人為而劃分的,由於這些板塊都是以每年,1至10釐米的速度運動而方向不同,造成不同型別的板塊邊界。一是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二是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三是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板塊的構造學源於20世紀初的大陸漂移學說,而大洋的劃分比它早了不知多少年,太平洋板塊的命名是因為這個板塊,基本上就是太平洋的範圍。
-
3 # 兔斯基聊科學
其實,關於太平洋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有至少有三種說法,但都是猜測。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太平洋南北最長15900千米,東西最寬約19000千米,面積約為1.8億平方千米,面積佔到了整個地球面積三分之一。如果在太平洋中央上空看地球,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大水球。
這麼大的海洋是怎麼形成的呢?目前科學界有三種說法。這裡咱們一起分享下。
月球分出說這種說法是由英國的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在1879年提出的。喬治達爾文就是我們熟知提出生物進化論的查理達爾文的兒子。他認為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處於半熔融狀態,自轉的速度要比現在快的多。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質被地球的自轉甩出去了,最後這部分物質形成了月球。因而地球上太平洋位置上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盆地,最終形成了海洋。
這種說法,我覺得有點太不可思議。地球要把自己的一部分甩出去這得需要多大的轉速啊。科學家們認為要是地球上的物質飛出去,地球的轉速得達到1小時25分鐘就得轉一圈,因此對這種說法也持懷疑態度。
流星撞擊說這種說法認為太平洋的形成是由流星撞擊砸出的大坑。這種觀點是比較了月球上的月海的形成得出的。月海就是月球上一些低窪的平原地區,古時候的人們看到這些地區比較暗,認為是月球上的海洋。從月海的地貌特徵和太平洋地區的地貌特種比較,一些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太平洋的形成和月球月海的形成原因相同,都是流星撞擊形成的。太平洋是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擊盆地。
大陸漂移說現在的地球上有四個大洋,但是最早的時候地球上只有一個海洋,一塊大陸。這個海洋叫做泛大洋,其實就是最早的太平洋,這塊超級大陸叫做岡瓦納古陸。大約在1.3億年前,美洲大陸和歐洲、非洲大陸分離,中間大西洋開始形成。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的水域就形成了現在的太平洋。
科學家預測,在2.5億年後,地球上的大陸又會合併成一個超級大陸,這時候,美洲大陸西部和亞歐大陸的東部將併到一起,那時太平洋就消失了,咱們中國和美洲地區的國家就接壤了。
回覆列表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結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岩石(以矽酸鹽為主)和礦物隨衝擊波逆掩或順推形成陸地與島弧,海水淹沒的玄武岩形成大洋殼。
可見地殼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凝結形成的,太平洋的玄武岩也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地質構造。至於火山爆發溢位的岩漿也是熔融了大量的地殼岩石,矽酸鹽是地殼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