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科技的風箏
-
2 # 電子維修
一、看看就好,沒必要恐慌。奇安信行業安全研究中心就指出了這一說法是“偽安全概念”,因為指紋資訊本就很容易複製洩露,生活中處處都有指紋,有心之人想要獲取你的指紋根本不必費這麼大的周張,相比之下,透過拍剪刀手來還原指紋的技術門檻還是很高的,不法分子通常不會捨近求遠,所以拍剪刀手在實質上並沒有增加洩露風險,我們完全沒必要為此感到恐慌。
二、生物識別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性身份識別技術,在安全性較高的場景下必定還需要其它的驗證手段。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就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了,指紋支付在國內已經是大行其道,但更多的是提供一種便捷操作,在進行大額交易時都會有其它的驗證方式來確保安全,所以我們只要做到機不離身,安全係數還是很高的。
而當前的人臉識別技術在手機上大多隻是作為一種解鎖方式,因為人臉識別資訊相比之下更容易獲取或複製,所以一般的2D人臉識別都是不支援支付類操作的,只有蘋果和華為手機上搭載的3D結構光才能提供更高的安全級別,目前也只有這種3D人臉識別技術可以用於支付操作中,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手機會搭載這項技術。
當今之際,是趕快想出一個好的拍照手勢來,你們看這個行嗎? -
3 # 繁星落石
這只是有可能,但是擁有指紋並不代表可以洩露全部的個人資訊。雖然按照專家的說法,1.5m以內的拍攝如果使用剪刀手,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可以捕獲到完整的指紋資訊。不過首先要求攝像頭的解析度足夠高,可以清晰分辨出指紋形狀,其次要求防抖等級比較高,因為指紋是細微紋理,都懂會導致成像變形。
相比指紋,人臉識別的資訊會更難以獲取,因為面部識別依賴的目前主要是3D資訊去進行高級別的安全認證,只有低等級的安全認證才會使用2D資訊認證,而從照片或者影片中獲取的資訊,僅限於2D資訊,因為拍攝器材本身不會去記錄3D資訊,自然也無法恢復。所以即使利用機器學習其實也比較困難恢復出人臉的3D資訊來。
理論上有安全風險。據上海資訊保安行業協會副主任張威說,1.5米以內拍攝剪刀手,能夠100%還原出被攝者指紋;1.5米至3米拍攝剪刀手,能夠50%還原出被攝者指紋;超過3米拍攝剪刀手,才難以提取指紋。指紋資訊被盜取以後,被人工智慧識別,可以透過專業材料製作成指紋膜,可能用於不法用途。怎麼看待比剪刀手洩露指紋的風險。第一,機率問題。一定要針對拍攝者有目的的行為、拍攝者要擺出剪刀手、距離要足夠近、能及時拿到照片。這種機率提取生物特徵,還不如刷臉的機率大。第二,難度問題。距離比較近,手機相機的畫素要足夠高,還要考慮光線和角度,拍攝精度高,後期人工智慧識別指紋、修正補償演算法才能更加精準。這種難度大家自己體會吧。第三,深度問題。人工智慧提取照片指紋特徵相對容易,但是要識別區域性細節特徵,比如指紋深淺迴旋等,難以達到理論需要的條件。第四,應用問題。如果指紋洩露、被人工智慧識別、被違法利用,對方還要過獲得我們的手機和密碼鎖,這又是另外的難度。所以,專家提醒是好,但不要談虎色變。生物特徵識別安全防線需要自己築牢。今天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相對成熟,雖然知道生物特徵不能輕易洩露,但根本無法保證。所以與其擔心別人怎麼提取,還不如我們自己小心怎麼保護生物特徵。第一,不要在3米之內拍攝剪刀手照片。第二,如果自己有剪刀手的照片,發到網上前,可以用P圖軟體指紋磨一磨,不要過於突出生物特質。第三,不向陌生人、陌生裝置提供指紋。第四,對於非官方第三方APP,不要用人臉識別或者指紋使用,以免資訊被竊取。第五,透過非官方APP流轉資金時,最多小金額用人臉或指紋識別,大金額還需要密碼。第六,家裡的智慧家居、傢俱,比如指紋智慧門鎖,指紋+口令雙重防偽更加保險。其他還有很多,不展開了。歡迎關注,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