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音形世界
-
2 # 良人執戟2
我們的祖先,在棲身之所這個問題上,也是由於環境所迫,開始在思想上重視、考慮這個問題。沒有文字的先民時期,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搭的人字棚或者乾脆住在樹洞、巖穴,在大洪水時期,他們只能向高山跑去尋找居住地。所以《易經》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睈人易之(我無法解釋此句話),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字面上今天的理解,以為“宮室、棟宇”是雕樑畫棟的大樓或者金碧輝煌的宮殿。如《白虎通》就說:“黃帝始作宮室,以避寒溼。“
當然,由巢居穴處而發展到有棟宇的宮室,我們祖先的的確確在居住文化上邁出大大的一步!
不過,古時的所謂“宮室”是極其簡陋的,並不是如後來的巋然高大;並只限於帝王將相居住。
那時的“宮”便是“室”,“室”便是“宮”。《風俗通》認為:“自古宮室一也,漢來尊者以為帝號,下乃避之也。”(我理解為民居不能用“宮”作稱號)
相傳哈,堯有貳宮、湯有鐮宮、周有蒿宮。這些王宮用的建築材料是什麼呢?周朝的牆垣用泥巴,上蓋茅草。
到了桀紂宮室規模大踏步走向現代化發展。《古文書冊》說:“桀紂傾宮,飾瑤臺。”《史記》說紂王:“厚賦稅以飾鹿臺之錢,而盈鉅橘之慄,益收狗馬奇特,充仞宮室,益廣沙五臺苑。”
中國的戰國時期,漫長而艱辛,大小諸侯國互相聯合又互相拆臺,彼此征戰不休,根本沒有時間和財力物力來發展民居,使那些先民只能住在泥土壘起的房子裡,低矮、狹窄,講究一點的有一堵土牆洞,用藤條編制為窗戶,房門是豪華的象徵,一般的平民只能用蘆草或者柴屝擋在出入處。
室內一般沒有桌椅、案几,席地而坐,坐地而食,房間挖一淺溝,用來排洩汙水。
當然,帝王將相的居室已經宮庭化了,不在此列。
題主的“雜亂”一詞是“雜院”的意思嗎?
那時候可能沒有雜院,因為有雜院就必須具備雜院的條件,如院牆、院門,院壩。而我理解雜院形成的條件應該達到溫飽水平和程度,在戰國時期,應該不具備這樣的情況。
只有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在継承周文化的傳承下,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建築宮殿上,它的藝術風格是豪放壯觀的,咸陽宮和未央宮(只作了基礎工作)便是典型。
這時候的民居應該有所進步。但是,那時候的建築在地面上是絕跡了,我們只能根據文字記錄來想象民居狀況。
回覆列表
房屋的佈局與結構通常由建築材料的發現與改進有直接關聯。遠古時期生產力落後工具不發達,人們只能利用石器、草木搭建簡易的巢穴或洞穴。那時人們過著食不飽腹,衣不裹體、飢寒交迫的生活,時刻面臨的著死亡的威脅。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火器、木器,青銅器、冶煉技術,治陶業的興起,社會分工明顯加巨,尤其是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諸子百家的學術氛圍為戰國時期各國破除奴隸禮樂制度,要求封建地主階級的獨立解放創造了強大的思想武器。老子將這種現狀概括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失去了追求科學務實的陣地,虛無浮華的奴隸禮樂制度已經無法維護東周的"五霸天下",出現了戰國七雄,各自為王,窮兵黷武,民不聊生的局面。嚴酷的政治爭鬥造成了道德淪喪、"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窘境。此時的住房結構和佈局特徵:山區以木石結構為主,塬區以窯洞為主,平原地區以土木結構為主。可以說新建築材料的發現和利用常期以來沒有大的突破,自夏商以來至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式住房基本上停留在"土木結構"上,沒有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大道交易文明的崛起,磚瓦、鋼筋,混凝土的被廣泛利用,中國出現了包括住宅在內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由過去千年一貫的土木結構一躍成為磚混、框架、現澆等多元文化林立的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