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永珍更新;聯合主謂式成語: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長鶯飛、鶯歌燕舞;聯合動賓式成語: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批郤導窾、焚膏繼晷、提心吊膽、破釜沉舟、指桑罵槐、買櫝還珠;聯合名詞式成語: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聯合動詞式成語:突飛猛進、勇往直前;動補式成語:逍遙法外、問道於盲;青出於藍、愛不釋手、心亂如麻、重於泰山;並列式成語:千山萬水、畫蛇添足、喜怒哀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偏正式成語: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承接式成語:見異思遷、先斬後奏;因果式成語: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
詳細解釋:
1、習用的古語。
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元 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 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指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出處: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至於擷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乾”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吳下阿蒙”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鑑》(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永珍更新;聯合主謂式成語: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長鶯飛、鶯歌燕舞;聯合動賓式成語: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批郤導窾、焚膏繼晷、提心吊膽、破釜沉舟、指桑罵槐、買櫝還珠;聯合名詞式成語: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聯合動詞式成語:突飛猛進、勇往直前;動補式成語:逍遙法外、問道於盲;青出於藍、愛不釋手、心亂如麻、重於泰山;並列式成語:千山萬水、畫蛇添足、喜怒哀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偏正式成語: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承接式成語:見異思遷、先斬後奏;因果式成語: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
詳細解釋:
1、習用的古語。
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元 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 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指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出處: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至於擷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乾”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吳下阿蒙”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鑑》(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