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的風尚、風教的簡稱。我們都有一個家。這個家既是我們生命誕育的地方,也是我們的第一課堂。父母生養了我們,給了我們一個家,同時,我們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經營的文化氛圍中,進入了父母所主持的學校。在這個學校裡,父母是我們的老師,乃至是我們終生的老師。父母教會我們說話,教會我們穿衣、吃飯,教會我們辨別是非、對錯、善惡等等。父母傳遞給我們的行為、觀念則來自於他們的長輩,而他們的長輩又來自於遙遠的先輩,這種代代相傳的價值觀念、處世原則、行為規範,為一個家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遵守、模仿,就是這個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風或門風。家風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周公曾給其前往魯國就封的兒子伯禽說,我作為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身份、地位不算卑賤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而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因此你到魯國後,切不可以國傲人。禮賢下士是周公對其兒子的諄諄教導,也是魯國國君最早的家訓、家風。孔子告訴兒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形成了衍聖府第(孔府)詩禮傳家的家風。東漢大將馬援告誡其侄子說,“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這是馬氏之家風。諸葛亮《戒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的家風,也成為中國士大夫的千古明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國家,國家影響世界!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國早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界。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以“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如此,有的國家總是以老大自居,總是希望別國亂起來,自己坐收漁利。總是不能以“仁愛”的心態對待別人,今天挑點事端,明天做點手腳。這不正是華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徑嗎?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的風尚、風教的簡稱。我們都有一個家。這個家既是我們生命誕育的地方,也是我們的第一課堂。父母生養了我們,給了我們一個家,同時,我們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經營的文化氛圍中,進入了父母所主持的學校。在這個學校裡,父母是我們的老師,乃至是我們終生的老師。父母教會我們說話,教會我們穿衣、吃飯,教會我們辨別是非、對錯、善惡等等。父母傳遞給我們的行為、觀念則來自於他們的長輩,而他們的長輩又來自於遙遠的先輩,這種代代相傳的價值觀念、處世原則、行為規範,為一個家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遵守、模仿,就是這個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風或門風。家風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周公曾給其前往魯國就封的兒子伯禽說,我作為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身份、地位不算卑賤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而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因此你到魯國後,切不可以國傲人。禮賢下士是周公對其兒子的諄諄教導,也是魯國國君最早的家訓、家風。孔子告訴兒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形成了衍聖府第(孔府)詩禮傳家的家風。東漢大將馬援告誡其侄子說,“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這是馬氏之家風。諸葛亮《戒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的家風,也成為中國士大夫的千古明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國家,國家影響世界!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國早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界。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以“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如此,有的國家總是以老大自居,總是希望別國亂起來,自己坐收漁利。總是不能以“仁愛”的心態對待別人,今天挑點事端,明天做點手腳。這不正是華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