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熒屏詩畫今

    馬一浮《曠怡亭口占》

    流轉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臨皆曠士,喪亂有遺經。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長空送鳥印,留幻與人靈。

    【詩臨其境(介紹寫作背景或寫作故事,若沒有則略)

    馬一浮以書法和學術聞名於世,是書法泰斗、國學大師,也以詩人名世。

    詩人這首詩,於亂世之中,心繫文化傳承,已識天地之不仁,猶憐人間草木眾生。這是一種大慈悲、大智慧,讓人想起同一時代的高僧弘一法師臨逝前寫下的“悲欣交集”四字。

    世事兜兜轉轉,今夕何夕,幸好山河間,還有此亭。

    古來多少曠士曾登臨,世間離亂,昔人已去,作品長留存。

    我見識過天地遼闊、斗轉星移,卻也憐惜腳下這卑微的草木,青青可喜。

    就像那天空中的飛鳥呀,鳥去無痕,然而那飛翔的Phantom,何曾不值得珍惜。

    一句鍾情】(解讀這一句最打動人的地方,簡短)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句詩,既深邃,又溫柔。

    深邃是詩人站在天地之巔、時間長河上,看世間古往今來、滄海桑田、人事代謝、生命榮枯。

    溫柔則是詩人的低下眉眼,與草木問候,與人間細語,好像在說:今春雨水如何?大人可得安生,小兒是否夜啼……

    在這裡,乾坤和草木形成強烈對比。

    乾坤是天地,是宇宙,何其大、何其遠;草木是大自然裡最卑微、最無聲的存在,何其小、何其近。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執行,無視世間萬物,這是無情;草木枯了又榮,隨風展葉,潤雨呈綠,這是有情。

    “草木”,何嘗又不是在說這人世間的芸芸眾生!

    詩之感悟

    人性的特點是:居高者,容易忘下;老盯著遠方的人,容易忽略近處的風景。

    晉朝有個白痴皇帝司馬衷。有一年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吃完了草根吃樹皮,吃完了樹皮——只能活活餓死。

    訊息被彙報到宮裡,晉惠帝聽了,很困惑地問道: “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晉惠帝這一問,被當成千古笑話。世人都笑他智商不高,但這何嘗不也是身居高位者的通病:只見肉糜,哪裡曉得百姓的飢苦?只知天地之力,卻從不曾蹲下來看一眼草木崢嶸!

    生活中,也有一種人,整日見他高談世界大事、全球經濟、外星文明,視天下為己任,憂心全人類,卻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也有一些人,熱衷於追星,對偶像的生活點滴都瞭如指掌,為偶像在戲中的角色歡喜、傷心,卻把家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從不關心……

    這樣的人,是不是應該好好體會這句詩呢?

    讀懂“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認真生活,志向可高入雲霄,處事當匍匐大地。

    【無障礙閱讀】

    曠怡亭,位於四川樂山烏尤寺內,抗戰期間,作者曾於此居住辦學。

    曠士,胸襟開闊之士。

    遺經,流傳下來的古代典籍。

    【作家故事】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又被譽為“一代儒宗”,周恩來稱他是“當代中國唯一的理學家”。

    佳句背囊

    北宋詞人晏殊也有兩句話,把“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個道理說得極美: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海波將執導新劇,你會支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