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方South
-
2 # 看小明
金山寺的塔叫慈壽塔,塔並不高,只有36米,始建於齊粱時期,後坍塌,現在的寶塔是明朝時重建的,距今400多年的歷史。
慈壽塔為七層八面,磚木結構,即外面是磚石砌成,裡面是木製結構。我記得小時候,慈壽塔是對外開放的,門票不含在金山寺的門票裡,要額外交五塊錢。
因為塔裡面空間非常狹小,我們交了錢的遊客,要在外面排很長的隊才能上去。塔裡的樓梯是旋轉的,也非常窄小,如果登塔時恰好遇見下塔的遊客,要“會車”會好一會兒,才能緩解“擁堵”。
還記得登塔時木製樓梯發出的吱吱呀呀的聲音,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
站在塔上,可以一覽滾滾東去的長江水和周邊的田園美景,讓人心曠神怡。可惜現在都蓋起了高層住宅,這樣的美景再也不見。
現在的慈壽塔是金山寺的標誌,遠遠地看到它,就知道金山快到了。不過為了保護文物,塔早已禁止攀登,那斑駁的木樓梯,那叮噹作響的塔鈴聲,只能儲存在記憶中了。
金山寺國內有三座以上慈壽塔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內的金山之巔,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重建成一座八角七層塔。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明瞭法師重修。清同治、光緒年間又多次修葺。上明信片中的寶塔是慈壽塔,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一次戰火曾使金山寺殿宇全毀,因慈壽塔主體建築為仿木磚結構,雖外層塔簷被焚,然塔身依然,這張片上呈現的是光溜溜的慈壽塔。據考證,金山寺毀於戰火後,同治三年謀劃復建,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十一月告竣,但是當時慈壽塔依然“光著身子”,沒有修復塔簷和塔剎,直到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籌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戊戌八月建成,即現在看到的慈壽塔(見下明信片)。高約40米,矗立於數重樓臺殿宇之上,磚身木簷,仿樓閣式,七級八面,每級四面開門,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有走廊和欄杆可憑欄遠眺。關於法海與白蛇之間的故事,明朝人把金山的禪話與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聯絡在一起,最後產生了優美的戲劇——《白蛇傳》。傳說中白素貞水漫金山寺,觸犯天條,是被鎮壓在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的。而慈壽塔是法海扣留許仙的地方,正是因為法海扣留了許仙,才惹惱白素貞與小青水漫金山寺的。山下還有條神秘的白龍洞,深不見盡頭,據說是能通杭州西湖斷橋,白素貞與小青水漫金山後就是從這條洞逃往杭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