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農曆10月初九那年陽曆是11月29號:
拓展知識:
1、農曆:
農曆是以陰曆(夏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中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農曆在陰曆(夏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歷(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並透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迴歸年。由於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可以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業等事。
所以,農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的成分。農曆是陰陽合曆,指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農曆。
方法是在曆法中加入二十四節氣以及“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閏年多一個閏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8978天,而農曆平年平均有354.3672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
2、陰曆: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週之時數為一年,中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擴充套件資料:
陰曆的演算法:
以太陰圓缺一週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週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
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週期,每一週期裡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定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
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迴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迴歸年相差一月,積32.6迴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
1987年農曆10月初九那年陽曆是11月29號:
拓展知識:
1、農曆:
農曆是以陰曆(夏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中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農曆在陰曆(夏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歷(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並透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迴歸年。由於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可以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業等事。
所以,農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的成分。農曆是陰陽合曆,指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農曆。
方法是在曆法中加入二十四節氣以及“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閏年多一個閏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8978天,而農曆平年平均有354.3672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
2、陰曆: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週之時數為一年,中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擴充套件資料:
陰曆的演算法:
以太陰圓缺一週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週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
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週期,每一週期裡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定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
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迴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迴歸年相差一月,積32.6迴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