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改革的初始、試點和探索歷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又稱市場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全會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清算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經濟建設,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範圍和界限;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樣把社會主義經濟界定為商品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的確是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改革開放雖然存在一些爭論,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貨膨脹的出現及其治理;繼續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開始起步並有所發展;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執行。
二、確立目標模式和基本框架歷程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的決議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密切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健康執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設計,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上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與開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化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引導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三、以完善為主題的改革開放新曆程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進入了以完善為主題的新階段。
總之,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初始、探索、試驗階段和確立目標模式、基本框架階段。應當說,中國經濟體制已基本轉軌,市場已開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於透過深化改革去解決。
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改革的初始、試點和探索歷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又稱市場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全會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清算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經濟建設,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範圍和界限;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樣把社會主義經濟界定為商品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的確是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改革開放雖然存在一些爭論,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貨膨脹的出現及其治理;繼續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開始起步並有所發展;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執行。
二、確立目標模式和基本框架歷程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的決議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密切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健康執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設計,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上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與開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化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引導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三、以完善為主題的改革開放新曆程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進入了以完善為主題的新階段。
總之,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初始、探索、試驗階段和確立目標模式、基本框架階段。應當說,中國經濟體制已基本轉軌,市場已開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於透過深化改革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