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看完這個問題!感覺題主對張遼的能力,有些太過自信了!!
陳壽對五子良將的評價是“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遼、張郃、樂進、徐晃、于禁五人,是曹操手下良將前五名!!他們的能力,處在伯仲之間,各有所長!!“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中!”于禁為人最堅毅穩重,可惜不能堅守到最後;于禁的軍事能力,不比張遼差,襄樊之戰前,他的功績不比張遼差半點;敗就敗在後面這句“然弗克其終!”;當然!之後于禁投降了,分別在蜀國、吳國都待了一段時間,回到魏國沒多久就死了,功績自然比不了後來的張遼!
其實!救援樊城,換誰都不好使,樊城戰敗是天意,老天爺沒日沒夜的下雨,不關主將的事!!就算張遼再厲害也不頂用,北方士兵不習水性,不善於駕船,只能躲在唯一的制高點,等待關羽駕船來俘虜他們!!
試想,如果當時張遼指揮,這場仗該怎麼打,除了“登高望水”,等待關羽收降,還有別的選擇嗎?根本就“無所迴避”,所有人都躲在制高點,無法形成抵抗!!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曹仁幾千兵馬守住了!!
曹仁與于禁的處境完全不同,曹仁尚有城池可守,能夠形成防禦建制!!而且在關羽擊敗於禁後,漢水已經明顯退減了;再加上徐晃援兵及時趕到,擊敗了關羽,曹仁之圍才解!!于禁當時沒有城池,他們只能找到一些小土坡,作為制高點,來躲避漢水的侵蝕!!而且他的七軍,不可能都駐紮在一起,大水來了之後,全都分開了,猶如一盤散沙,無法相顧!!
張遼先於于禁救援樊城,是否會重蹈覆轍?
看完這個問題!感覺題主對張遼的能力,有些太過自信了!!
陳壽對五子良將的評價是“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遼、張郃、樂進、徐晃、于禁五人,是曹操手下良將前五名!!他們的能力,處在伯仲之間,各有所長!!“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中!”于禁為人最堅毅穩重,可惜不能堅守到最後;于禁的軍事能力,不比張遼差,襄樊之戰前,他的功績不比張遼差半點;敗就敗在後面這句“然弗克其終!”;當然!之後于禁投降了,分別在蜀國、吳國都待了一段時間,回到魏國沒多久就死了,功績自然比不了後來的張遼!
其實!救援樊城,換誰都不好使,樊城戰敗是天意,老天爺沒日沒夜的下雨,不關主將的事!!就算張遼再厲害也不頂用,北方士兵不習水性,不善於駕船,只能躲在唯一的制高點,等待關羽駕船來俘虜他們!!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漲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試想,如果當時張遼指揮,這場仗該怎麼打,除了“登高望水”,等待關羽收降,還有別的選擇嗎?根本就“無所迴避”,所有人都躲在制高點,無法形成抵抗!!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曹仁幾千兵馬守住了!!
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勵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水亦稍減,晃從外擊羽,仁得潰圍出,羽退走。曹仁與于禁的處境完全不同,曹仁尚有城池可守,能夠形成防禦建制!!而且在關羽擊敗於禁後,漢水已經明顯退減了;再加上徐晃援兵及時趕到,擊敗了關羽,曹仁之圍才解!!于禁當時沒有城池,他們只能找到一些小土坡,作為制高點,來躲避漢水的侵蝕!!而且他的七軍,不可能都駐紮在一起,大水來了之後,全都分開了,猶如一盤散沙,無法相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