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可能是題主你想多了。當然,出問題的可能不止你一個。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姜子牙”是怎麼變成了“呂尚”。因為老薑很可能並沒有陣前殺敵過。
首先是姜子牙的出身,據說他的祖先是堯帝時的“四嶽”,姓“姜”是沒有疑問的,封於呂地所以姓呂,叫做“呂尚”。問題是先周時就沒有“姓或者氏+名”這種稱呼。當時貴族一般是“封地(職位)+名”。如周文王,當時不叫“姬昌”,而是“西伯昌”,還有後來的齊恆公,叫“公子小白”,等即位了,就稱呼他為“齊侯小白”,同理的,還有“燕王噲”、“關尹喜”“寺人披”等型別。所以“呂尚”這種名稱能否出現在姜子牙那個時代都是疑問。因為他的先祖雖然封於呂地,但早已沒落。以“呂”為姓明顯也有問題。
那麼該怎麼稱姜子牙呢?其實當時是叫他“太公望”,一般解釋為因為他是周太公,也就是周太王,周文王的爺爺所預言出現的人物,所以這麼稱呼。但由此有了個過度解讀的問題。因為這個“太公”被認為是指周太王,而不是指姜子牙,所以很多人相信姜子牙年齡不一定大。民國時期的大師甚至根據《詩經》裡有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來說姜子牙是一個年輕人,奮戰於沙場。這還引起很多人相信。其實呢,全無根據。因為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就是嫁給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都是有孫子的人了,能年輕嗎?而且就象《封神榜》那樣在陣前指揮,不必親自殺敵,也可以“鷹揚”啊。
在被稱為“太公望”、“師尚父”之前,姜子牙過著象《封神演義》描述那樣很長一段失意的生活:“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戰國策》)說的是他被老婆趕出家門,當屠夫不行,給人打工也被開除,可以說“賣身都沒人要”。這段時間的他又怎麼來“奮戰沙場”呢?這樣一個人物,所以被周文王所用,那是因為周國實行的是一種“老人政治”,西伯昌比較偏愛任用有豐富經驗的老人。如合稱“文王四友”的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太顛。 他們年齡都不小,姜子牙能夠在西歧取得成功其實和他年齡不小不無關係。
但姜子牙有自己的特長,他其實兵家詭術的始祖。他的兵法權謀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被尊為兵法祖師、武聖。兵者,詭道也。因此後世人逐漸把他神化。但很有可能在周朝這個已經完成了。因為當時有很濃厚的宗教氛圍。周伐商被認為是改天命的活動。而姜子牙敢於挑戰天命,他的行為充滿了神話色彩。
有說當時占卜是否出兵,幾次卦象都顯示不吉。武王幾乎都要作罷,姜子牙一把把龜殼卜草扔掉,說:“朽骨爛草,知道什麼吉凶?”才決定出兵。在行軍途中,又出現多次不吉利的現象,如天下大雨,出現慧星等等,結果都被姜子牙解釋過去了。又有說天神來窺視周營,結果被姜子牙識破,武王才與天神諦結約定,一戰而得天下。
歸根究底,在周人滅商後,可能對商的宗教進行了整理。從注重神道的人祀轉為注重人世的禮教,作為周人的首席重臣姜子牙,參加了這些工作,因此被神化是可以想象的。但沒有確切的記載流傳下來。因為相對而言,周人的四王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份量更重一些,對姜子牙的功績有所掩蓋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隨著時代的推移,姜子牙的故事逐漸成為傳說,傳說被人遺忘。特別當宋元之後,關羽信仰興起,在武廟中取代了姜子牙原來的位置,於是他逐漸被異化成《封神》中的道士形象。
但有時候這種異化也被誇大了。當二十世紀新的歷史研究方式運用之後,隨著一些歷史名人被翻案,學者們都更願意用全新的眼光看姜子牙。所以有了“陣前殺敵”的說法。但據實而論,這種形象可能還沒有《封神演義》中老道士的形象接近歷史真相呢。
這個可能是題主你想多了。當然,出問題的可能不止你一個。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姜子牙”是怎麼變成了“呂尚”。因為老薑很可能並沒有陣前殺敵過。
首先是姜子牙的出身,據說他的祖先是堯帝時的“四嶽”,姓“姜”是沒有疑問的,封於呂地所以姓呂,叫做“呂尚”。問題是先周時就沒有“姓或者氏+名”這種稱呼。當時貴族一般是“封地(職位)+名”。如周文王,當時不叫“姬昌”,而是“西伯昌”,還有後來的齊恆公,叫“公子小白”,等即位了,就稱呼他為“齊侯小白”,同理的,還有“燕王噲”、“關尹喜”“寺人披”等型別。所以“呂尚”這種名稱能否出現在姜子牙那個時代都是疑問。因為他的先祖雖然封於呂地,但早已沒落。以“呂”為姓明顯也有問題。
那麼該怎麼稱姜子牙呢?其實當時是叫他“太公望”,一般解釋為因為他是周太公,也就是周太王,周文王的爺爺所預言出現的人物,所以這麼稱呼。但由此有了個過度解讀的問題。因為這個“太公”被認為是指周太王,而不是指姜子牙,所以很多人相信姜子牙年齡不一定大。民國時期的大師甚至根據《詩經》裡有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來說姜子牙是一個年輕人,奮戰於沙場。這還引起很多人相信。其實呢,全無根據。因為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就是嫁給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都是有孫子的人了,能年輕嗎?而且就象《封神榜》那樣在陣前指揮,不必親自殺敵,也可以“鷹揚”啊。
在被稱為“太公望”、“師尚父”之前,姜子牙過著象《封神演義》描述那樣很長一段失意的生活:“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戰國策》)說的是他被老婆趕出家門,當屠夫不行,給人打工也被開除,可以說“賣身都沒人要”。這段時間的他又怎麼來“奮戰沙場”呢?這樣一個人物,所以被周文王所用,那是因為周國實行的是一種“老人政治”,西伯昌比較偏愛任用有豐富經驗的老人。如合稱“文王四友”的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太顛。 他們年齡都不小,姜子牙能夠在西歧取得成功其實和他年齡不小不無關係。
但姜子牙有自己的特長,他其實兵家詭術的始祖。他的兵法權謀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被尊為兵法祖師、武聖。兵者,詭道也。因此後世人逐漸把他神化。但很有可能在周朝這個已經完成了。因為當時有很濃厚的宗教氛圍。周伐商被認為是改天命的活動。而姜子牙敢於挑戰天命,他的行為充滿了神話色彩。
有說當時占卜是否出兵,幾次卦象都顯示不吉。武王幾乎都要作罷,姜子牙一把把龜殼卜草扔掉,說:“朽骨爛草,知道什麼吉凶?”才決定出兵。在行軍途中,又出現多次不吉利的現象,如天下大雨,出現慧星等等,結果都被姜子牙解釋過去了。又有說天神來窺視周營,結果被姜子牙識破,武王才與天神諦結約定,一戰而得天下。
歸根究底,在周人滅商後,可能對商的宗教進行了整理。從注重神道的人祀轉為注重人世的禮教,作為周人的首席重臣姜子牙,參加了這些工作,因此被神化是可以想象的。但沒有確切的記載流傳下來。因為相對而言,周人的四王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份量更重一些,對姜子牙的功績有所掩蓋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隨著時代的推移,姜子牙的故事逐漸成為傳說,傳說被人遺忘。特別當宋元之後,關羽信仰興起,在武廟中取代了姜子牙原來的位置,於是他逐漸被異化成《封神》中的道士形象。
但有時候這種異化也被誇大了。當二十世紀新的歷史研究方式運用之後,隨著一些歷史名人被翻案,學者們都更願意用全新的眼光看姜子牙。所以有了“陣前殺敵”的說法。但據實而論,這種形象可能還沒有《封神演義》中老道士的形象接近歷史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