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kpa5575

    霜的形成與消失白色的冰晶——霜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Sunny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昇高後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下霜”。翻翻日曆,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氣。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裡形成的。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於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後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通常人們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時產生的“凍害”。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另外,雲對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云不利於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輻射冷卻強烈的時候。此外,風對於霜的形成也有影響。有微風的時候,空氣緩慢地流過冷物體表面,不斷地供應著水汽,有利於霜的形成。但是,風大的時候,由於空氣流動得很快,接觸冷物體表面的時間太短,同時風大的時候,上下層的空氣容易互相混合,不利於溫度降低,從而也會妨礙霜的形成。大致說來,當風速達到3級或3級以上時,霜就不容易形成了。霜的形成,不僅和上述天氣條件有關,而且和地面物體的屬性有關。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並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類物體,在同樣條件下,假如質量相同,其內部含有的熱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間它們同時輻射散熱,那麼,在同一時間內表面積較大的物體散熱較多,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這就是說,一種物體,如果與其質量相比,表面積相對大的,那麼,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葉很輕,表面積卻較大,所以草葉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體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於輻射散熱,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塊。霜的消失有2種方式:①昇華為水汽,②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後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作物有一定好處。霜的出現,說明當地夜間天氣晴朗並寒冷,大氣穩定,地面輻射降溫強烈。這種情況一般出現於有冷氣團控制的時候,所以往往會維持幾天好天氣。中國民間有“霜重見晴天”的諺語,道理就在這裡。地面凝結的露水地面凝結的露水夏秋的清晨,我們常可在一些草葉上看到一顆顆亮晶晶的小水珠,這就是露。古時候,人們以為露水是從別的星球上掉下來的寶水,所以許多民間醫生及煉丹家都注意收集露水,用它來醫治百病及煉就“長生不老丹”。其實,露水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是在地面上形成的。露水的成因可以從吃冰鎮飲料時得到證明。當我們把冷飲倒進杯子裡時,杯子外面馬上會出現一層薄薄的水珠。這是因為杯子外面的熱空氣碰到杯壁時冷卻而達到飽和,於是一部分水汽就在杯子外面凝結成小水珠。在晴朗無雲、微風飄拂的夜晚,由於地面的花草、石頭等物體散熱比空氣快,溫度比空氣低,當較熱的空氣碰到地面這些溫度較低的物體時,便會發生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滯留在這些物體上面,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露水。如果夜間有微風,那麼,它們會把那些由於發生了水汽凝結而變得較乾燥的空氣吹走,使溼熱空氣不斷進來補充,從而產生較大的露珠。露水對農作物生長很有利。因為在炎熱的夏天,白天作物的光合作用很強,會蒸發掉大量的水分,發生輕度的枯萎。到了夜間。由於露水的供應,又使作物恢復了生機。此外,作物在潮溼的空氣裡有利於對已積累的有機物的轉化和運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伺服控制器是什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