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率領大軍奪取了漢中,又派劉封,孟達等奪取上庸,同年,漢中王。成了漢中王的劉備,封在荊州鎮守的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當時,劉備封有前後左右四將軍,並翊軍將軍趙雲,卻只有關羽是“假節鉞”,張飛,馬超為“假節”,黃忠,趙雲則沒有。可見,關羽此時依然是蜀漢第一大將。

    (蜀漢五虎)

    根據關羽的個性,是恥於人下的。所以,當擁有極高“知名度”的馬超,歸屬蜀漢,關羽就寫信問諸葛亮,馬超誰能和他比呢?諸葛亮回覆到,馬超再強,也是隻能和張飛齊名,哪比得上美髯公呢?於是,安了關羽的心。所以,從這裡看出,關羽後來對諸葛亮這個人比較認同,諸葛亮說的話,關羽也能信服。另外一方面,關羽也是把自己看做是蜀漢第一大將的,才會如此一問。那麼,從劉備入蜀開始,關羽就一直鎮守荊州,沒有出外作戰,攻城略地過。雖然關羽鎮守荊州,保荊州這塊算是劉備“後路”的根據地也算是有大功,但是在關羽看來,這份功勞還是不夠大,害怕蜀漢第一大將會易位,如此,關羽的面子就過不去了。

    劉備入蜀,先是帶龐統,黃忠,魏延等,後又有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平定蜀中各地。而漢中之戰,又主要是法正,黃忠,趙雲等人的功勞。隨後,劉封,孟達等又奪取上庸。這個過程,蜀漢眾將紛紛作戰立功,只有關羽還待在南郡。於是,關羽也按耐不住自己是蜀漢第一大將的身份,便發起了“襄樊之戰”,用攻城略地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當然,或許有朋友說,關羽發起戰役,是符合《隆中對》的構想的,符合一路從荊州出發北伐的戰略。其實,個人認為,《隆中對》的兩路出擊,主攻的一路恰恰是從漢中北伐,荊州一路主要是達到騷擾,讓曹魏分心的助戰。那麼,《隆中對》要如漢高帝和韓信故事,就成立了。事情上,劉備也是這麼想的,因為孫權來討要荊州時,劉備說,等拿下涼州再歸還,孫權聽了氣不打一處來。因為,要拿下涼州,必先下雍州,也就是關中之地。劉備故意說涼州,無非在儘可能的拖延。這時,蜀漢的主要戰略在西北地區,荊州的關羽能不急眼嗎?再說《隆中對》是說,等到天下有變,再兩路出擊。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時,並不是天下有變的時機,如果延緩一段時間,曹操病死,曹魏政權交接過渡期,符合天下有變,那時北伐可能就順利很多。

    那麼,關羽憑什麼“擅自”北伐呢?甚至一度要求劉封(不在荊州境內)來支援?還有,還動不動就能算糜芳和博士仁的賬呢?原因在於,前文提到的“假節鉞”,東漢的“假節鉞”,“假節”,“使持節”等等,都是有榮譽的象徵,並且有代替皇帝行事的權力,甚至能調兵遣將,懲罰士卒等等。其中,又以“假節鉞”最為權重,到了西晉,“假節鉞”的大將可以殺有“假節”武將的權力。所以,關羽能調動兵馬,征討有不需要事事請示的特權,因此,說關羽是“擅自”發動戰役,其實是不對的。關鍵在於關羽對《隆中對》理解不透測。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發動“夷陵之戰”,並且蜀漢和東吳高層對劉備的勸告卻無視呢?“夷陵之戰”發起,固然有劉備對二弟的義氣,更重要的是,要奪回荊州之地。但是,“夷陵之戰”一開始發起,就犯錯了。因為蜀漢主要的政治抱負,是消滅奸賊曹魏,入住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劉備放棄曹魏,攻打孫權,這就犯了蜀漢政治上哦呢錯誤?再加上戰術上的失誤,所以,夷陵之戰最後以慘敗告終。

  • 2 # 南方鵬

    219年秋天,持續二年的漢中爭奪戰終於以劉備勝利,取得漢中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曹操遷移了部分漢中士民,拱手讓出漢中地結束。劉備集團躊躇滿志,在臣下上表勸進下劉備晉位漢中王,封官賜爵,鎮守荊州重地的大將元從重臣關羽,受封為前將軍、假節鉞,有如劉備親臨,隨機行事之權,而在漢中大戰時,曹操後方起火,原屬荊州的宛城出了大問題。

    荊州被東吳襲取,劉備方驚變,來不及悲傷,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為延續漢祚,在群臣的擁護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仍是漢,史稱蜀漢。稱帝后的劉備急於為關羽復仇奪回荊州,下令發兵攻吳,張飛準備兵事時因酒後鞭打部將,被張達範強所殺,二人割下張飛首級前往投奔東吳。此事更添劉備怒火,於是不顧眾人勸喻,決意伐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天氣適合給月季殺菌?該注意些什麼?